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撩心第59节(1 / 2)





  言下之意,便是肯定了赵程谨之言。

  谢清芸也笑了:“原来竟是各藩镇私下豢养的爪牙,那不知整个陇右道,又有多少这样的牙兵?”

  自从云珏上次以十二个字概括关中藩镇后,与谢清芸就算是结下了这个梁子。

  这种敏感的问题,只因是他们私下较劲,谈及的次数竟也多而随意起来。

  赵程谨脸色一变,下意识就要张口反驳,结果被人抢了先——

  “谢师姐博学多闻,看法见解一向异于常人,这个答案自然也因依据不同而各异——可以是一个也没有,也可以是遍地都是。”

  一个人生闷气的云珏终于走出了精神世界,有条不紊的回应着谢清芸,那双温柔动人的杏眼,此刻俨然泛着几丝凌厉。

  谢清芸敢提的事,并不代表所有人都敢挂在嘴上。

  冯筠和罗开元便是第一个决定沉默的,郑珠是第二个,至于阮茗姝……

  她又陷入了挣扎,一面为自己其实早已洞悉云珏用心而警醒自己不要上当,一面又在面对谢清芸时下意识生出距离,不愿再如从前那般无条件拥簇她。

  谢清芸气性也上来了,下颌微抬,竟是丝毫不让的姿态:“哦?怎么说?”

  云珏撑着下巴的双手放下,慢慢坐正:“若是谋财谋利行事残暴的牙兵,那你怕是要提着灯笼细细找才能找到一两个军规之下的漏网之鱼,但若论忠于君主,放眼望去,我陇西全境皆为圣人‘牙兵’,如何?”

  少女说话时,眼中自成一派坚定,明亮而动人。

  这是尹叙见到的,她除了喜欢他之外,为数不多会打起精神对待的事情。

  青年眼中浮起一抹柔色,嘴角轻轻动了一下。

  这一刻,他甚至希望她说的全都是真的,这样赤诚的姑娘,谁忍心用不好的结论来撕碎她的信念?

  论嘴皮子谁溜,谢清芸是认输的。

  她方才就是没忍住信口道出,这会儿再想又觉得自己太冲动,笑着说了句“是吗”作为回应,这一插曲便算是奏罢。

  尹叙很快把正题拉回来。

  “若江南诸道此次明面上摆足诚意,上奏朝廷请求援助,实则背地里假造兵籍豢养牙兵,那事情或许就有些麻烦了。”

  正如罗开元所说,牙兵多是藩镇中掌权者的亲信,不受层层约束,只受使君支配,这些人的存在,更像是一群活在阳光底下的死士。

  即便是朝廷之中,也不乏有权贵者豢养死士,要么用来暗中保护家眷,要么用来行一些不便摆于台面上的事。

  但反过来,若无些身价手段乃至权势,一般人是养不起死士的。

  大周至今仍未实现完全统一,新君大权未收,有些事自然也管不着。

  原本嘛,他们养了也就养了,但结合兵籍造假一事来看,可能那些被豢养的牙兵并未销毁户籍,但同时顶替了别人的军籍,这个别人,有可能是战事中身亡的将士,有可能纯粹就是个假身份。

  自先帝开国起,大周对入伍从军一向有着优厚的待遇,不仅士兵本身能有补贴,他的家中也能减免赋税,甚至得到格外的照顾。

  百姓压力小了,日子逐渐好了,百业俱兴,漕运顺畅,国之收入便也节节攀升。

  然而,这当中若是有一环出了问题,整个运转都会收到影响。

  说白了,各藩镇殷勤表达归心与衷心,却是借造假兵籍一事让朝廷帮自己养爪牙。推此即彼,江南诸道水寇流窜,因兵力不及节节败退而向朝中求援,是否也是明目张胆搜刮朝廷财富,便不得而知了。

  更深一层,他们到底是想衷心奉主还是制造混乱试图重新洗牌,所牵涉的就更广了。

  罗开元迷茫了:“可这场仗若不尽快落幕,最后遭难的还是百姓。诸道为的是保存自己的实力,在任何时候开战都有一争之力。如果这场仗一定要打,是该想方设法让诸道全力应敌不胜不休,还是朝廷妥协,先震住贼乱再说?”

  赵程谨冷冷的想,你这不是屁话么。

  皇帝的意思已经够明确了,朝廷不可能妥协。

  可他也不能明着表态,否则寒的就是百姓的心。

  事实上,这个疑问很快在当日的早朝有了答案苗头。

  据悉,有人认为,既然江南诸道退败到了向朝中求援的地步,而朝廷也着实无法出手,是否可以采取由其他藩镇出手相助,调兵支援?

  须知,大周泱泱大国,除了富庶的江南之地,还有一块地方,几乎扼着全国一半的外来贸易。

  可谓是兵足、民富。

  正直国家关键时刻,让他们放点血,这不过分吧?

  大不了事后再论功行赏便是。

  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一听到“一半外来贸易”以及“兵足民富”这种描述,大家心照不宣的明白了所指为谁。

  自然是如今实力最为强盛,也最受天家忌惮的陇西节度使赵家和同样兵力强盛的云家了。

  这时,有人适时地站了出来为这个意见举证表示可行——据说云、赵两家之女入长安后,曾拜访过诸多父辈昔日旧友,哦哟,那个出手叫一个阔绰!

  小辈们行事尚且如此奢靡,可见陇西节度使赵喆和镇远将军云庭他们多么有钱!

  这血,必须他们出!

  消息传到赵程谨耳朵里的时候,他正在房中临摹书圣之字。

  虽然早有预料,可这一天真的来临时,小赵郎君还是还是没忍住将上好的羊毫笔狠狠戳入石砚中,柔韧的笔尖直接被杵成了一朵毛花花。

  朝上,第一个提出由陇右道调兵送钱支援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位尹三郎的父亲,左相尹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