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00节(2 / 2)


  魏达一瞬间都有些后悔跟着过来了,不就是算学不好吗,多学几年也就是了,何苦千里迢迢跑到这地界来,找这样的不自在。

  不管怎么样,两个人还是在平江府住下了,平时要到府学读书,就每天从府学回来之后,还是他们‘开小灶’的时间。

  讲道理,平江府的书确实是在外边没有见过的,尤其是算学,每一个类型的题目,先是有知识点的讲解,然后就是一套该类型的经典题目,详细的解题过程就印在上头,之后才是相关的练习题。

  这跟之前见到过的算学书不同,但是对学生而言,效率更高,效果也更好。

  魏时的‘小灶’,基本上都属于拔高的,把好几个知识点连到一块儿的综合题。

  从来都不拿书本过来,题目好像就印在脑子里,随手就能拿出来,几笔下去,这道题便解了。

  这幅游刃有余的模样,也让魏鹏和魏达羡慕不已,都是被算学鞭打过的人,怎么旁人就那般轻松,到了自己这儿就成刀山火海了。

  ——

  比起教导小弟和堂侄算学,如今的魏时,私下里的时间更多的还在小女儿身上。

  要想养好一个孩子不容易,身体上的、心理上的、学业上的……方方面面的问题都懈怠不得。

  为此,魏时特意也跟着一块儿学起了鞭子。

  知道要如何用巧劲儿,知道哪个地方容易伤着,才能更好的教女儿,小家伙的力气虽然不大,可皮肤却相当之娇嫩,跟大人不一样,同样的力道在魏时自己身上,连痕迹都不会有,如果是打在小女儿身上,那可是要破皮出血的。

  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的魏时,要学鞭子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他一直有坚持锻炼身体,时常会在院子里打拳,同样是武学,有些基础还是相通的。

  再加上他要学的又不是特别复杂深奥的鞭法,而是四岁的小女儿在学的鞭法,对于大人来说,还算是比较容易的。

  只要……不跟夫人比。

  在读书上他可以做夫人的先生,但是到了跟武艺相关的东西上,那他就被秒成渣渣了。

  一般的男子,武艺根本就没法跟夫人相比,魏时在这方面也属于一般人。

  但是在官场上,魏时从初出茅庐的时候起,到如今的封疆大吏,都在不断的给人惊喜。

  尤其是做平江府知府的这五年,平江府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亲临这里来瞧一瞧,还是直接从户部统计的账册上来看,五年的时间,平江府的确是跟以前不一样了。

  与此同时,平江府还带动着周围的地方一块儿发展,比如说他们的商品,已经卖到了邻地,甚至是外族人那里,这中间光是转运,就需要经过不少的地方,同时也带动着这些地方的发展。

  平江府换了那么多任知府,其中也不乏能臣干吏,可谁也没做到这般地步。

  朝廷这边早就好奇过有关于平江府的治理了,大靖朝有十三个府,最是偏僻贫困的平江府都已经跃居到中等水平了,如果能把这经验借鉴过去,能在整个大靖朝推行,想想都让人觉得激动。

  魏时把自己先前做的计划书,连带着自个儿的笔记都一同上交给朝廷了。

  读书的时候,他有做笔记的习惯,到了做官的时候,慢慢的也就把这习惯给改了,也就是后来到了平江府,各个方面都牵扯重大,由不得他不小心、不仔细,便又捡起了做笔记的习惯。

  把自己计划实施的每一条,已经在实施的每一条,以及带来的影响和反馈,全都如实的记在了自己的笔记上,好的经验要吸取,不好的经验就要避免了。

  所谓摸着石头过河,所有的经验都是只能是自己攒下来的,他要是不把这些东西记住,在同一个地方摔跤的次数就会增多。

  在诸多大臣的研究下,包括太子也都参与在内了,有关于航海伯对平江府的治理,确实是有可以借鉴的地方,但是并不多。

  有赖于平江府的风土人情和历史缘由,这几份计划才特别的合适,可以说这就是为平江府专门制定的计划,不是其他地方改改就可以用的。

  令人惋惜的同时,又让人觉得敬佩。

  平江府的局面已经打开了,谁都想知道这么一个偏僻、寒冷、底蕴不足的地方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所以无论是皇上,还是太子,都不打算近几年把航海伯调回京城。

  这其实是有悖于两个人最初的计划。

  当今年事已高,纵然是帝王,也不可能真的活到万万岁,相反跟普通人比起来,他都不能够去刻意的回避自己老去和将会死去的事情。

  跟太子同龄的航海伯,各方面都很突出,太子也用得很顺手。

  这是皇上要留给太子的人手,在东宫做属官得到的历练毕竟有限,反倒不如放到朝堂上,甚至是到地方上也历练一番。

  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魏时被调到平江府就没指望着他能够做出这么一番功绩来,主要还是存了历练的心思,官员没有外任的经验,是很难再能够继续往上升的,另一方面这对于以后的路,也尤为重要。

  之所以选择平江府这个地方,也是基于这一点原因,大靖朝之前还从来都没有任命过三十岁之下的知府,如果要按重要程度给十三府排个顺序的话,地广人稀、偏僻又寒冷的平江府一定是排在尾巴上。

  所以皇上本来只是想让魏时在平江府待上两任的,多积攒一些经验,镀一镀金,再把人名正言顺的给调回来,日后作为太子的左膀右臂。

  可是看着如今平江府的大好局面,已经是不舍得往回调了。

  最起码现在不行,得多等几年,让平江府发展的更好,把这个有利的局面彻底稳下来之后,再考虑把航海伯调回京城的事情。

  事实上,对于整个大靖朝而言,不光是平江府在发展,其余的地方也在蓬勃的发展当中,真就如同民间的谚语那般,芝麻开花——节节高。

  大靖朝的各个地方,各行各业,也正在迎来开花的时节。

  只不过平江府在其中尤为突出罢了。

  ——

  第一个不够团圆的年,哪怕总人数增加了,也总是让人伤怀的。

  魏时一家想念在江佑府的魏远,魏鹏和魏达又何尝不想念自己的家里人。

  这两位不光是有自个儿的父母、长辈,也是有妻儿的人。

  平江府除了冷一些之外,条件并没有当初想象的那么恶劣,更何况这还是住在航海伯府上。

  两个人也算是被娇养大的小公子,跟魏时当年比起来,小时候可以说是真的没吃过多少苦头,甚至在当地的同龄人里,无论是地位,还是待遇,都属于佼佼者。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