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34节(1 / 2)





  周氏被哄的开心,“以后常来家里吃饭!”

  秋风凉爽,顾筱把炉子上的红薯翻了个个。

  陈氏李氏没闲着,一边帮忙一边闻红薯甜丝丝的香气,“都流油了,看着就好吃。”

  顾筱笑得就像红薯流出来的密,“再烤一会儿差不多好了。”

  沈老爷子带来的红薯在老家晒过,红瓤粉皮,切成片煮在火锅面里就特别甜。

  沈家炭火味十足,顾筱用铁钳扒拉一下炭块,“大嫂二嫂,你们说这个能卖吗?”

  沈家食肆现在有火锅面,拌面,小丸子,小笼包,寿司。

  章鱼天一冷就没卖的了,过阵子得从菜单上撤下来。

  芝麻酱,酸黄瓜酱,辣椒酱是秘方,有这些食肆生意就不愁。

  但是菜单上菜式还是太少了。

  陈氏觉得行,盛京街上就没卖这个的,顾筱做的好吃,摆上肯定有人买。

  就是这个带壳的,跟章鱼一样是海边的东西,不好买。“小小,这好买吗?”

  茄子倒是好买,可是都秋收了,上哪儿弄新鲜茄子去。

  顾筱现在商量事情都和陈氏她们商量,反正家里谁赚钱多,谁说话。

  “海边冬天也有捕鱼的,应该能买到。”顾筱把烤红薯用钳子夹起来,装盘端上桌,然后回来继续烤。

  烤红薯谁家都能烤,不好卖。可烤生蚝和烤茄子,顾筱舍不得放下这个生意。

  “明天去问问商贩,看能不能便宜些卖,咱们做长久生意,应该会给便宜。”

  陈氏李氏点了点头,万事开头难,要是把这些打点好,以后就有钱赚。

  次日,沈春华沈秋华回广宁,顾筱拉着沈羲和去街边。

  商贩听他们要买牡蛎,要的还多,抬头打量两人一番,一文钱没让,一斤还是卖四十文,只能三日送一次。

  一斤牡蛎六七两壳,二三两的肉,也就是说二三两肉卖四十文。

  进价贵,定价就得贵,一个卖四十文才有的赚。八十文买十个寿司,一百文才能买三个烤生蚝。

  顾筱朝沈羲和使了个眼色,“我们再转转。”

  商贩把盖子往竹篓上一盖,道:“天冷了,往盛京送海货的就我们一个,别说你们了,那些大家族也从我们这儿买……”

  顾筱点了点头,她再想想。

  产海货的县叫抚宁,离盛京三百多里,赶车四五日能到。

  三日送一次,一次全买,指定放坏了。

  顾筱拉着沈羲和回家,“我觉得还是有些贵。”

  沈羲和不懂生意上的事,“可是盛京只有这一家……”

  盛京人吃的最多的还是羊肉猪肉,鸡鸭鱼,海味吃的少,别人懒得跑,十几年下来就剩这一家了。

  顾筱叹了口气,往外卖和自己吃不一样,得保证食材新鲜,烤生蚝的生意可能做不成了。

  回家之后顾筱把这事儿和陈氏她们说了,“可以先卖烤茄子,这几天多买点茄子,放地窖里,这个不容易坏。”

  陈氏:“烤……生蚝咱就不卖了?”

  “以后想吃了就从街上买点,又不是只能做这个生意。”

  明儿沈羲和上职,食肆开门做生意,可以添一个烤圆茄子。

  沈大娃舔了舔下嘴唇,“小婶儿,生蚝是不是只有海边有?”

  抚宁,卢龙这几个县离海近,都是村里的渔民下海捕鱼,商贩再从下面收海货。

  顾筱点了一下头,“就那一家能卖。”

  沈大娃道:“那我去海边买,雇人每日往食肆送不就行了。”

  沈大娃眼睛亮亮的,“我去兴许还能便宜。”

  顾筱下意识去看陈氏,陈氏脸色沉地滴水,“你去,你去干啥,知道多远吗你就去……”

  “再远能有广宁到盛京远?”沈大娃跟没瞧见陈氏的脸色一样,嘴上叭叭地,“我去收兴许更便宜呢,没准村子里卖几文钱一斤。还有茄子,小婶儿不是说长茄子好吃吗……”

  陈氏拧着大娃的耳朵,“你给我老老实实待在家里,食肆的活你都干不明白呢还想往外跑!你都多大了,不想着成亲想着到处跑……真是一段日子不管你,就上房揭瓦!”

  大娃疼得龇牙咧嘴,“娘!娘……您撒手!疼死了……我没说不成亲啊……娘!”

  顾筱看着陈氏把沈大娃拽进屋,自己也回了屋,沈羲和后脚进来,“大嫂不愿大娃去。”

  “儿行千里母担忧,你当初去襄城,娘也是担心的很。”顾筱想,不去也挺好,路途遥远,交通不便。

  沈羲和坐到顾筱旁边,拍了拍她肩膀,“总会有法子的,你别急。”

  顾筱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