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39章(1 / 2)





  被一个区区的三品官给说到脸上,即便对方是户部尚书,安郡王也觉得自个儿受到了冒犯,哭丧着脸跪下回怼道:“求皇上给老臣做主啊,老臣一心为了朝廷着想,为了皇上您着想啊!居然有人污蔑臣,臣对大清的忠心天地可鉴,皇上啊,您跟老臣是这么多年的君臣了,您是知道老臣的忠心的啊!”

  康熙:这个老戏精!

  户部尚书:安郡王这是又重出江湖了!

  老八:您可真是爷的亲舅舅!

  老十:这戏飙的简直了!

  众人:真是一出好戏!!!

  安郡王之所以敢这么在朝上搞,除了仗着早年的军功以外,自个儿的出身也是硬的很,安郡王府已故的老祖宗可是太祖皇帝的孙子,是皇太极七哥阿巴泰的儿子。而安郡王的阿玛岳乐当年跟顺治帝的关系可是好的很,算起来安郡王跟康熙爷是平辈,不过比康熙年长就是了。

  不过安郡王府最昌盛的时候还是当年岳乐活着的时候,岳乐一死,这府里就大不如前,说是没落也不为过,还是如今的安郡王上战场拿了军功以后,这安郡王府才算是重新又显赫起来,不过康熙早就有打压安郡王府的打算了,安郡王府又整个绑在老八的船上,所以除非是老八上位,否则安郡王府没落的结局便是注定了。

  户部尚书也不是吃素的,他是一部之主,身为又站着四贝勒,对上安郡王倒是一点都不怯:“臣只是就事论事,无意讨论安郡王忠心与否!还希望安郡王不要转移话题!”

  老八瞧着安郡王被怼,这次倒是没有像去年最后一次大朝会时一样没站出来替老九说话,颇有担当的开口道:“安郡王在朝为官多年,自是受不了别人质疑他‘意欲何为’,并非是转移话题。”

  安郡王后边的老八出头了,老四这时候自然也就不能冷眼看着了,再让老八和安郡王这么搞下去,话题不知道得被扯到什么地方去了,指不定老十这折子就得下次再议了:“灾情刻不容缓,大家还是先讨论敦郡王的折子吧 !”

  老四这次选择支持老十,倒不是为了跟老八斗,他和老八还仅仅是皇位争选的小虾米,最主要的还是太子爷和直郡王这两位,所以并没有到针尖对麦芒的程度。

  老四选择支持老十一方面是因为他的确赞赏同意老十的折子,他相信这对赈灾觉得是有帮助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太子爷的授意,他虽然有自个儿的小心思,但明面上还是太子的人,所以太子的吩咐,他还是会听的,再说了他当年可是太子手把手教出来的,这份情谊虽然不深,但还是有的。

  至于太子选择不亲自出手的原因,老四也能猜到几分,大哥向来都跟太子爷对着干,他们俩身后又各站着一群人,若是太子爷支持老十,大哥必然会不支持,若是如此,直接就变成了党派之争,朝上的情况必然比现在还要热闹。

  不过,现在的情况也没好到哪里去,有着老八和老三的人在里面搅和,尤其是安郡王这个为老不尊的家伙,话题一直绕不到正点上来。

  康熙就这么坐在上边看大家扯皮,一点要开口的意思都没有,太子跟直郡王他们几个也作壁上观,就跟没事儿人一样。

  老十几次阐述都被打断了话题往别处引,直到朝会结束了,这事儿依然没有定论,只能下次再议。

  ————

  老十面无表情的骑着高头大马往回家走,路上的行人都纷纷让路,所以从宫里到敦郡王府一路上倒是畅通无阻。

  老十前天起草这份折子的时候怎么也没有想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不是应该被大家认可、赞赏,然后在赈灾的过程中取得不错的成果,最终被皇阿玛褒奖吗?

  怎么现在却是连朝臣那一关都过不了,重点是他们刚刚并没有认真的去讨论他的折子,反倒是一直在怼,一直在回怼,一直在扯皮,根本就没有好好的去讨论他这份折子的可行性,也没有去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

  老十现在算是知道什么是‘出师未捷身先死’了,毫无心理准备的他跟霜打的茄子比没什么两样,失望、愤懑还有不甘全都充斥在他心里,他甚至想如果他有太子爷或者直郡王那样的权势,是不是今天的情况就会截然不同,皇阿玛为什么就不能替他说句话呢,明明他都已经表现出无意于那个位置了,不会跟他的宝贝太子抢位置了,他怎么就不能稍微帮帮他呢!

  老十第一次这么强烈的想要权利,想要不再受任何人的控制,他不知道想要安分守己的当个贤王居然会这么难,没有权势,哪怕再无害也有可能会碍了别人的眼,到时候就会和今天一样只有任人宰割的份,想要做件为国为民的事儿都受到阻拦,偏他还连还手的能力都不具备,只能在一旁傻站着。

  人想法的改变可能就在那么一瞬间,老十的身上的气势徒然之间就变得有些凌厉了,想明白自己的处境之后,老十倒是清明了不少,要想改变被动的局面,由自己来掌握主动权,就必须要变强。

  有时候并不想要前行,但是生活总在推着我们往前走。

  第95章

  老十一路骑着马进了郡王府, 脸一直僵着不说,身上发出来的冷气更是让人噤若寒蝉,所以一路上身边跟着的太监、侍卫都没有敢开口的。

  一下马,老十就冷然吩咐道:“去跟福晋说一声,爷去书房了,午膳直接送到书房就行。”

  一旁的大太监领命把这差事儿接下来,往正院走去,作为敦郡王身边的第一太监,他可是对福晋在这府里的地位可是清楚的很,那可不单单是府里的女主人, 更是主子的心头肉, 所以但凡是有关福晋的事儿, 他都是上赶着去做的, 不能让给别人, 这借着女主子上位的太监他可是看多了,不能让他们抓住机会!

  老十说完以后,便又绷着脸疾步往书房走去,步伐快到后边伺候着奴才都要赶不上了,非得小跑着才行。

  老十将自己前天晚上起草的那份折子拿出来看了又看,像是寻找其中的不妥之处,又像是想要牢牢记住这次的教训, 整个人都仿佛绷紧了弦一样,全神贯注到身体看起来都有些僵硬的程度。

  冷静下来之后,老十现在比起不甘心来更多的是嘲讽, 嘲讽自己的看不透,嘲讽自己的不接受教训,嘲讽自己的不自量力,明明早就体会到了皇家无情,明明早就被皇阿玛废养了,明明早就知道权利于他们而言有多么重要,却还天真的以为可以凭借本事来建功立业。

  老十此刻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困兽一样,他想要冲出这里,想要不再受到束缚,想要再没有人可以压制他。

  老十清楚的知道这个想法很危险,但是他控制不住自己去想它,如果今日上折子的是太子、直郡王、老三、老四,甚至是老八,可能都不会像他一样这么无力,任由朝臣将话题歪了又歪。

  老十忍不住在用手指头一下一下的磕着面前的书桌,去抵消那种无力感和耻辱感,无论是去争取权利,还是不再受人掌控,对老十而言都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而老十又向来不喜‘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类的鬼话,他可不想活得这么憋屈,这么久才去报复这些人,他可是没办法忍受。

  争权夺力的事儿不好先弄,不说那些争的面红耳赤的兄弟们会不会像这次一样给他使绊子,便是皇阿玛怕是也不会放任他,所以这事儿还真不能急着办。

  但是这可不代表老十就没有法子去治那些人了,尤其是安郡王府,皇阿玛正等着抓他们的小辫子呢,要知道当年皇祖父顺治帝发觉自己身染天花之后,一度想要把皇位传给安亲王岳乐,还曾征求过大臣汤若望的意见。

  只不过当时汤若望认为幼主临朝固然要影响政局,但帝系的转移也会引发新的危机,于是力劝顺治帝把储君之位仍然留给顺治自己的儿子,再加上孝庄当时的极力反对,所以顺治才打消了这个决定。

  当时知道这件事儿的人并不多,康熙也是登基好几年之后才得知,一度将卸了岳乐的军权,后来三藩之乱才将其重新启用,虽然之后因为岳乐的战功对他进行了褒奖,但在岳乐死后,康熙却将其取消谥号、降爵为安郡王。即便是这样,康熙对安郡王府心里的那个疙瘩还留着呢。

  老十之所以会知道这件鲜为人知的旧事儿,也是当年温僖贵妃临终前那几天跟他交代的,让他不要跟安郡王府的人混到一块去。

  温僖贵妃虽然进宫并不是很早,但她姐姐可是康熙早年就进了宫,先是为妃,后来封后,再加上有两位顾命大臣做后盾,这样的势力不难接触到一些前朝后宫的隐秘的事儿。

  更何况安郡王府也不是铁板一块,要找漏洞还不容易嘛,只不过是之前大家都不愿意去得罪他们罢了。

  常朝是每天都有的,这折子自然也是每日都可以往上递,老十连午膳都没吃就将两个谋士召来,准备写折子弹劾安亲王府。

  要说这安郡王府值得一抓的小辫子倒是有,但是既丢脸又要挨罚的人家可不得捂的严实嘛,就算是额娘当年也只是让他不要跟安郡王府的人多接触,并没有告诉他安郡王府的什么把柄,老十也是因缘巧合之下才知道这其中的一件,这还得感谢老八呢!

  话说老十还没成婚之前时常跟老八、老九他们俩在一块,要知道康熙爷的儿子这么多,又有年龄差别,自是不可能都待在一个班了,老八、老九、老十他们三个年龄相差不大,所以就被分在了一个班里,再加上搬去皇子所以后住处又相邻,所以这待在一起的时间就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