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33节(2 / 2)


  八哥说的对,六部的官员就算是全都派遣过来了,作用也不大,倒不如调派些丰台大营的人过来,他在丰台大营待了两年,很是了解那里的兵丁,身体素质是一等一的好。

  胤祯的折子上不光提到了丰台大营,还提到了太医院的太医们,如今全城大半的郎中都已经被征集过来了,可依然不够用,太医院的人可大都闲着呢,倒不如出来活动活动。

  九爷是亲眼瞧着十四弟写完这封奏折的,里面的内容他也看得清清楚楚,怪不得能被封为贝勒呢,暂且不说这脑子是怎么长的,就这胆子堪比虎胆了。

  不光是敢把手伸进丰台大营,还敢让太医院的人都来,太医院的太医不金贵,可都是伺候金贵人的,让太医也跑过来给这些贫民诊治,也是够跌份的。

  人有三六九等之分,那些太医们学成之后,恐怕也没想到,有一天或许会被安排着伺候贫民。

  他都不知道皇阿玛看到这份奏折,会不会同意。

  对于脑回路不是一般清奇的儿子,康熙接受度尚可,一条咸鱼愿意游泳那就是有长进了,反正再怎么长进,也不会想着去跃龙门。

  只要不是谋反,他对儿子们还是挺容忍的,就算是谋反,他不是也没拿太子怎么着,太子还是一国储君,好端端的在毓庆宫呆着。

  不过是处死了太子的一个小情人儿,处死了那些心怀不轨的奴才,下一个便是索额图了。

  康熙还真给丰台大营下了圣旨,想要调动丰台大营,必须要有兵符和他的圣旨,缺一样都调不了丰台大营的一兵一卒。

  从骁骑营调来三千人,南城北城一边一半,让大清最好的兵去修建房舍,这也是破天荒头一次了,若是再往前数上十年,他都不敢做这样的决定,怕压不住八旗会有怨言,怕朝廷会出乱子。

  但是现在,他有足够的力量按住八旗,也想为满汉一家多做点儿事儿。

  灾民是以汉人为主的,这天下都是以汉人为主的,十四是被他推到台前的吉祥物,既是要做这方面的表率,也是想一点点的试探满蒙贵族的态度。

  太医院这边儿,只是把学徒派遣过去了,又不是瘟疫,何需要让太医们出马,一个雪灾能带来的冻伤,普通的郎中就能治,人不够用,让太医院的学徒去即可。

  骁骑营都是胤祯的熟人,也不知是不是提督有意安排,带队来南城的刚好就是洪石,他一手提拔出来的人。

  熟悉的将领,熟悉的士兵,若是还指挥不动,胤祯就白在丰台大营待那两年了。

  灾民撤下去大半儿,留下的也都是起引路的作用,而非干苦力。

  看身体素质好的人干活,感觉又不一样,就像是被按了快进键,那叫一个爽。

  胤祯是爽了,可也有人不爽。

  八贝勒原本自觉是南城赈灾的负责人,而且他干得好好的,有经验,又懂协调,工部来的官员也都听他的话。

  十四一封奏折,皇阿玛一下子就派来这么多人,关键这些人明显还都听十四的。

  让他跟九弟一样在旁边做陪衬,他可做不到。

  都已经能另起炉灶跟直郡王和太子争了,要是在这儿做了十四弟的陪衬,那让跟在他身边的那些朝臣怎么看,让太子和直郡王怎么看,让皇阿玛怎么看,让那其他正在观望的朝臣怎么看。

  无论从哪个方面考虑,八贝勒都不可能让十四夺了他的风头,丰台大营的人他不熟,看样子也很难指挥,只能是再请外援。

  八贝勒的好人缘从来都不是吹出来的,六部的官员他能调派过来不少,当然二品以上不行,要为这事儿把二品以上的官员喊过来,既是得罪人,也容易被其他人忌惮。

  丰台大营来得是武将,还得是兵丁,要么是阶品不高,要么就是没有阶品,别看六部的官员四肢不勤,但指挥人还是可以的。

  南城算是彻底热闹起来了,效率提升了不止一倍,丰台大营的兵丁力气足,六部的官员协调统筹是一把好手,八贝勒不光是人格魅力强大,能力也是有的。

  九爷和十四贝勒也没闲着,能帮忙的地方自然要帮忙。

  如此,南城不光是在计划的时间之内结束任务,一大群人还跑去北城帮忙了,之后又齐心协力去了城郊。

  从直郡王往到十四贝勒,年长的皇阿哥都被康熙安排去赈灾了,但收到前方送过来的一封封奏报来看,事情明显不在他的预料之中。

  从十四请求丰台大营和太医院支援开始,此次赈灾就与往年不同了,但饶是康熙都没有想到,他的这些儿子们还能有自发联起手来的时候。

  满汉一家,他的这些儿子们何尝不是一家。

  第38章 一更

  京城受灾,哪怕康熙登基这么多年,已经经历过很多次的灾情了,康熙年间的灾情远比其他时候要多,雪灾、水灾、旱灾、地动……

  真不知是巧合,还是老天爷特意设下的考验,他登机了多少年,便于灾害斗争了多少年。

  按理来说已经习惯了,可每次听见灾情,心情依旧不畅,这应当是头一次,雪灾来临,全国的受灾面积都还不知道有多少的时候,他的心情还能这般畅快。

  更畅快的还在后边呢,这几天里各地的奏章陆陆续续都已经到了,京城大雪纷飞,甚至造成了雪灾,可附近几个地方都还好,不影响年景,就算百姓之家有房屋倒塌的,也远不及也京城多,尚在可控制的范围内。

  再将京城百姓安置好的当天晚上,康熙大摆宴席,设家宴来庆祝此事。

  老爷子请吃饭,儿子们当然不能不去了,而且还都得是拖家带口的进宫去。

  有福晋的带福晋,有孩子的带孩子,有侧福晋的带侧福晋,格格、侍妾之流就没有资格进宫了。

  每每到这样的场合,都能够直观的把各家的人数展现出来。

  说来也是奇怪了,老爷子儿子多,女儿也多,不带没有序齿的儿子,至今已经有十九个,若是把那些未曾续齿的儿子也加上,差不多已经三十个了。

  但儿子的儿子就不多了,直郡王膝下就一根独苗,太子连嫡子都没有,庶子活下来的只有两个。

  余下的兄弟们有嫡子就算是好的了,没有嫡子的比比皆是,还有像八贝勒这样,膝下一个孩子都没有,以至于选秀之年被指了三四个格格入府,若是这三年还没有所出,那下一个选秀之年,八贝勒府还将会大丰收。

  十三、十四都是新婚,彼此之间还不怎么熟悉,但这两位院里头没有莺莺燕燕,只福晋一个人,感情倒是处得极好。

  即便是已经大婚,胤祯桌上摆的照样是蜜水,不光是他不喝酒,也不让福晋喝,这宫里可不比庄子上,福晋若是再吃醉了酒,甩着鞭子要去骑马打猎,那可就闹笑话了。

  所以这酒是不能喝的。

  琉璃巴不得不喝这酒呢,宫里的酒有什么好喝的,连膳食都比不得府上,端上来的时候就已经是凉的了,酒也是凉的,天气这么冷,谁不想喝碗热乎的,若是可以选择的话,这冰凉的蜜水她也不想喝,还不如来上两碗热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