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54节(1 / 2)





  他就不能。

  送走了废太子夫妻,独留下宁楚格一个人,跟着温宪回了公主府。

  温宪自己是没有孩子的,也想着养孩子,这几年她基本上是把弘易当做自己的孩子。

  但二哥二嫂的女儿,看上去端庄大方的宁楚格,毕竟已经十五岁了,就算是养孩子,养这么大的孩子,也找不到感觉,更别说她跟二哥二嫂压根就没什么交情可言了。

  温宪能把弘易当做自己的孩子,前提!提条件还是弘易的阿玛和额娘。

  宁楚格这么大的姑娘了,虽然是她的侄女,但这份血缘关系并不珍贵,她没法把宁楚格当自己的孩子养,只能当下属用。

  新的一年里,温宪照样高调,她的慈善事业比预想当中的还要顺利,不光是吸引了诸多的官家福晋,还吸引来了不少未出阁的贵女。

  要么是祖孙三代一块来,要么是母女俩一块来,要么是府里的当家大夫人把一串的女儿侄女儿都带过来。

  至于慈善宴会,那也是搞出了花样,光是赏花宴就弄了五六回,梅花、迎春花、桃花、杏花、牡丹、兰花……但凡是花,那就没有不能赏的,压根就不必分出三六九等来。

  就像参加慈善宴会的这些人,人人都身份尊贵,虽然也有差别,在这儿是不管的,从来都是以银子论高低。

  温宪掌握全局,她原本是打算让自己身边的老嬷嬷做副手,只是没想到宁楚格那么能干,小小年纪就思虑周全,懂得人情世故不说,管账还是一把好手,轻而易举就把老嬷嬷给比过去了。

  据说这一身的本事都是二嫂教的,难怪是能做太子妃的人,若不是时机不到,她还真想把宁楚格背后的‘先生’给请过来。

  论赚银子的本事,胤祯最佩服的就是自家福晋了,若是女子可以入朝为官,他肯定推荐自家福晋入户部,否则那就是埋没人才了。

  即便是他们兄弟当中最会做生意的九哥,跟自家福晋比起来,那也还有着一段不小的距离呢。

  雍正二年的上半年,一开始最引人注目的是温宪公主的慈善宴会,之后风头就全被怡郡王和九贝勒给抢了,准确的说应该是被江南的曹李两家给抢了。

  胤祯也是头一次知道,这世界上居然还真能有人富可敌国。

  从曹李两家抄出来的银两,已经超过了国库的库银,若是仔细翻翻那账本儿,抄家抄出来的银两再加上挥霍掉的银两,已经完全超过了国库和内务府的总和。

  当然不可忽略的是,这些被挥霍掉的银两,大半都花在了自家皇阿玛身上。

  第72章 一更

  曹李两家已经富庶到如此程度了,可偏偏当年收缴户部欠银的时候,区区三分之一的欠账,那都不愿意往上缴,最后逼得没法子了,才还账。

  车队进城的时候,胤祯特意带着妻儿和大侄子去看热闹了,走在前边的是囚车,里面关的是曹李两家此次查出来有关巨额的罪犯。

  后边儿浩浩荡荡抬的全都是银两,这可比钱庄富裕多了,也难怪两家人宁可把银子藏地底下,藏湖底下,也不愿意存进钱庄。

  胤祯他们是在沿途找了一个茶馆,站在三楼往下俯瞰,街边两头围满了百姓,要么说是京城的百姓呢,财大气粗,菜叶子、鸡蛋都能拿出来砸人。

  当然了,也有那出手不这么大方的,直接用石头砸人,小石子也就算了,大石块可是不允许的,旁边的官差帮着阻拦,万一这一石头砸脑袋上,还没宣判呢,就先把人给砸死了,可不行。

  胤祯本来还想着,给两个孩子科普一番本朝的律法知识,只可惜两个小家伙一个比一个严肃,关键是有关的刑法条例居然全都知道,弘晖是专门学过,弘易则是这两日先生刚教的。

  这曹李两家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邬先生特意把这事儿作为例子讲了好几天,也普及了相关的律法条文。

  请了一个好先生,胤祯连给自家儿子科普的机会都失去了,颇为失望。

  四人行里,失望的只有胤祯一个,同样作为长辈的琉璃,可一点都不失望,抄家抄出来这么多银两,几乎可以说是千古奇事了,哪怕只是站在楼上看一看,也觉得震撼。

  更何况曹李两家在江南作威作福,严重影响到了江南的生意,这两个人一去,江南那边的生意怕是也会跟着好上几分。

  琉璃现在脑子里已经有了清晰的事业规划图,总的来说就是全国买,全国卖。

  她在中间只起到一个再加工和运输的作用,草原、江南、盛京、北方,皆在规划图中,现在甚至已经蠢蠢欲动地想要派商队去西南了。

  等到将来朝廷组织商队!队出海,那又是另一条路子。

  看着下面一箱箱运送过去的银两,朝廷出海好像也不是那么遥远的事情了。

  这段时间,抄家似乎成了一件寻常的事情,只是在所有被抄的人家里,曹李两家不是官最大的,但却是数额最大的。

  无论是江南那边,还是京城,但是余下的那些地方,抓查证据这些都不是胤祯要管的事儿,他除了肩负起九门提督的职责,剩下的就是跟民间百姓科普这事儿的重要性。

  贪官污吏,鱼肉百姓,做的钱财要么是民脂民膏,要么就是朝廷将用于改善民生的银两,这些个贪官吃的是百姓的肉,喝的是百姓的血。

  朝廷下决心严惩,乃是顺势而为,为万民做主。

  总之,在这个新旧交替之时,绝对不能引起民心动荡,也不能让一些人给朝廷泼脏水,影响朝廷的威信。

  这些事儿是胤祯早就做熟练的,当年收缴欠银靠的就是在民间的宣传,童谣、戏折子、话本子、说书的段子,甚至连相关的标语都出来了,就写在城墙上。

  曹李两家的宣传是他准备的大头,待今日过去,当官的戏份就会在京城上演,之后传遍全国。

  跟民间大多数的剧本不同,他让人准备的剧本基本上没有什么艺术再加工,全都是实打实的事儿。

  也没必要进行艺术加工,百姓天然就对官宦生活充满了好奇,贪官的生活有多奢侈难以想象,百姓就会越对这些人恨的牙痒痒,进而拥戴惩治贪官的朝廷。

  这把舆论之火从京城点起,进而蔓延全国。

  而此时的四爷,面对日渐丰厚的国库,面对已经翻了接近四倍的国库,来不及去安排这些银子怎么去用,而是要重新安排官员。

  从一品到九品,各个品阶的官员都有落马的,全国各地的查处贪官的声势浩浩荡荡,从眼下看,还没有要停下来的趋势。

  四爷也不打算就此收手,既然已经开了查的口子,那就查个彻底,大贪下马,中贪贬官,小贪降官!,户部和吏部这段时间是忙得团团转,一个忙着收银子,一个忙着调派官员。

  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是官员不够用,空出来很多官位,一些清正廉明的官员得以被提拔上来,一些被闲置的官员也被启用,但这些仅仅能应付眼前,若是再继续往下差,官员可能就不太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