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六十三章 思量与最终决断(1 / 2)

第六十三章 思量与最终决断

何人在外?!来坏我事?!

按道理,这处书房也算作是吕布府邸上的一处幽静之处,闲杂家丁,无聊黄巾都不会靠近这处,那屋外到底何人?敢作死擅闯天子的居身子所?

不过听屋外的声音,有些耳熟,难不成是自己的某个部下?

刘协好像认出了声音的主人,

“来人可是师傅?快些进屋来罢。”

刘协的老师?屋外之人乃是陈宫?怪不得听声音觉得有些熟悉。他来作甚,又为何说我计策不行?他在屋外多久了?为什么要偷听众人与天子的交谈?

张瑜的心里有十万个为什么,空有问题,却没有一个答案。

屋外陈宫应了一声,推门而入,拱手拜见天子与两位汉臣,开口轻语,

“宫本欲回这处取落下之物,不想恰巧于屋外闻屋中传来荒谬之策,吾为天子安危着想,不得已进屋叨扰,望陛下恕罪。”

“不碍事不碍事,此为书房,先生欲进便进,何来罪名怪谈?快寻一地安坐吧。”

陈宫再次谢过天子,在书房里找了个空位子,跪坐于天子之下。

屋子里两个不相熟之人目光交汇在一块,蔡邕对这位陛下自命的太傅很好奇,陈宫也对这位陌生的老臣充满新奇感。

张瑜傻站在原地等了许久,他终于也感受到了被人晾在一旁的滋味。

等了好一会儿,陈宫才愿意开口,不过说出口的不是张瑜想要的答案,

“吾名陈宫,字公台,乃是一乱世里的读书人,才学疏浅,愧为帝师,某下见先生姿态不凡,颇有神韵,不知先生大名?”

受了陈宫这一番恭维,蔡邕以礼回之,

“先生大才,教习陛下,为臣者感激至切,吾名蔡邕,字伯喈。”

陈宫分外激动,听到蔡邕之名,连忙起身拜之,

“原来是中郎大人,公之姓名,闻名天下,宫慕先许久,今日一见,乃是宫三生之幸。”

看来蔡邕真是少有的拥天下名望之人,是自己计划的不二人选,只是为何陈宫偏说此策不行?

文人之间的对话充满了酸臭的味道,吕布无心听之,望着亮光微弱烛台,心不知离了哪儿去,刘协倒是心明眼亮,自己的老师与自己的臣子能够和睦相处,自己也就安心下来,托着腮,微笑着看着身下细声交谈的两人。

不过在场的人好似都忘了,这会儿张瑜才是主角,他心里憋着一口气,憋着一肚子的问题,陈宫再不转回正题,自己就要爆发了。

幸好蔡邕还没有老糊涂,寒暄了一会,他终于问了陈宫,

“方才我听小瑜之言,不无道理,小瑜之策,尚且可行,为何先生却笃定,称此策万万不可行?”

蔡邕这一问题简直是两人对话里的一股清流,它揪回了游离屋外的吕布,吕布对这个感兴趣多了。

同样,它揪起了刘协的好奇,也稍稍平复了黄巾少主暴怒的心。

张瑜亦开口问陈宫,

“小子不懂,瑜之策有何不妥?请先生明示!”

陈宫安抚好自己见到天下名士而激动不已的心,好好计较着自己心中的思量,三思而后言,

“小瑜之所想,是欲坐洛阳,召忠臣,陛下不必以身犯险,宫之言可对?”

虽然有少许偏差,但也差不多是这道理,张瑜点头称是。

不投他人,待臣来靠,张瑜的这般想法倒也合了蔡邕的心思,天子至上,群臣拥之,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只是要让天子在这黄巾堆里生活,蔡邕心里还是接受不了,别扭得很。

且不知这陈宫为何言之策不成,还是好好听下去,再做决断。

“如此之策,看似可行,实则凶险,若依瑜策,使中郎大名,曝天子居所,以蔡大人之名望,诏文之言,天下必信,倘若有不心之人,引军来袭,掠天子,令诸侯,则汉实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