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0756章:商鞅变法(2 / 2)


遇到嬴政嘛···

失控的局势即使作为“总经理”,吕不韦也已经失去了对局势的控制。

早先,吕不韦-赵姬联盟,是可以控制住局势的。

可是,由于吕不韦想摆脱赵姬,又害怕满足不了赵姬,就把嫪毐进献给了赵姬。(这也说明,吕不韦不敢得罪太后、秦王这些“董事”,只是个打工的)……

嫪毐在赵姬的支持下,权势大涨。

“大小事咸决于嫪毐”,当时,前去投靠嫪毐,求官求仕的官员已经达到了数千人!

也就是说:嫪毐、赵姬,可以绕过吕不韦,直接任免官吏。

嫪毐,至少已经成长为可以与吕不韦相互抗衡的集团。

原先的赵姬-吕不韦联盟一分为二,相互竞争,原本毫无机会的各派纷纷跃跃欲试。

在上将军蒙獒去世后,军队也乱了起来。

嬴政的同父弟长安君以伐赵为名,在屯留叛秦。

尽管吕不韦平定了叛乱,但显然:从人事到军事,局势已经失控!

嬴政还没有出手,吕不韦就已经失去了对形势的控制!

大局已定如果遇到窝囊一点的国君,可能吕不韦、嫪毐们也就将就着乱下去,反正六国里大部分朝政也是乱七八糟的。

可是,他们遇到的是嬴政。

嬴政对嫪毐之战,展现出其压制一切的能力。

嫪毐-赵姬集团,是可以与吕不韦集团抗衡的。包括卫尉竭、内史肆、中大夫令齐等重要军事官员也参与了该集团。

可是,嬴政平嫪毐,整个过程,只有数百人被斩,嫪毐集团就崩溃了!

平嫪毐时,嬴政正在举行冠礼,还没有正式亲政。

嫪毐既平,嬴政亲政,吕不韦,还有什么反抗之力呢?

嬴政当时就想干掉吕不韦,不过,觉得吕不韦对他一家有功,接受说情,只是夺了吕相邦之位,让他回河南封地。

“劝杀”吕不韦到封地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六国使者络绎不绝。

显然,嬴政是睡不好的。他写信给吕不韦。

嬴政的信,杀气腾腾,可以看成“劝杀信”。

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意思很简单:吕不韦,你凭什么得到名望地位?现在全部收回,你们全家到蜀去!

杀机已经无以复加。

嬴政最大的心病,就是他的血缘问题。

吕不韦,被说成是嬴政的亲爹,而吕不韦又得到了超格的赏赐!

嬴政的意思是:我要告诉天下,我和你划清界限!

当君王和你要划清界限时,就是政治清算的开始!

政治清算的对象,是吕不韦本人,但受迫害的对象,则是吕家全族!

吕不韦既无力反抗,又无力辩驳。了断自己,以保全全家,是他最后的选择。

嬴政以雷霆手段、微小代价平定嫪毐集团,一封短信解决吕不韦集团,完成集权,帝王风范已彰显无遗!

接下来,天下一统,不可逆转了!

秦始皇死后,赵高和胡亥、李斯密谋,一纸伪诏便杀死了长子扶苏。胡亥被立为秦二世之后,大肆诛杀自己的兄弟姐妹,宗室几乎被杀光。为何秦朝宗室如此软弱,没有一个人起来反抗呢?

这要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说起。秦孝公继位之时,秦国还是一个地处西陲偏僻之地的小国,极贫极弱,文化落后,根本没法与东方诸国相提并论,魏赵齐楚根本不把秦放在眼里。秦孝公深以为耻,继位之初便下令求贤,于是携带着《法经》西来游说的商鞅走进了他的视眼。

商鞅变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削弱公族的权力。“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从此“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其实各诸侯国从战国初期开始就感到公室贵族的威胁。特别是在韩赵魏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之后,根基雄厚的卿大夫,在世卿世禄制的庇护下,对国君的权力构成了挑战。

国君再也不放心把治国理政的权力交由这些贵族公卿来治理。他们开始起用一些底层出身,没有家族根基却又才华横溢的士人来参与朝政。战国时代养士之风由此兴起。

最先起用外来的士人进行变法改革的是魏国和楚国。魏国魏文侯当政时期任用李悝变法,任用吴起进行军事改革,因此魏国是第一个强大起来的国家。

魏文侯去世之后,吴起得不到魏武侯的信任,被排挤出魏国。吴起逃到楚国后,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楚国实力也迅速增强。

事实证明,魏楚两国任用外来士人进行变法,削弱本国公卿贵族的势力,从而奖励耕战,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国力迅速增强。可惜的是,这两国都没有把变法进行到底,随着支持改革的君主逝去,后继者破坏了变法成果。

秦国的商鞅变法是在李悝变法、吴起变法之后,也正因为如此,秦国才吸取了魏楚两国的经验教训,不但秦孝公坚决支持变法,而且继任的惠文王,虽然处置了商鞅本人,却并没有废除商鞅的变法成果。

而法家变法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以君主任命官员权力为核心,建设起一套分层级的官僚行政体制,这样才能够削弱公室贵族的权利,才能有效调动起普通士人的积极性,才能做到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商鞅变法的实质,被之后历代秦国国君认真贯彻执行,秦国的公室贵族势力也就不断地减弱。其他国家的公室贵族势力虽然在变法期间受到抑制,之后却相当程度地进行了复辟反弹。

比方说战国后期著名的战国四公子: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就都是公室贵族成员,他们都掌握着一定的朝政大权,这显然不利于君主集权。

反观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之后,秦惠王重用张仪,秦昭王起用范雎驱除四贵,庄襄王托国于吕不韦,秦王政信任李斯。秦国的公室贵族很少有把持朝政,形成与君主相抗衡的局面。

秦国的君主集权一路走来非常顺畅,正因为君主集权,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全国的物质、军事力量,这是关东六国没法比拟的,也正因为如此,秦国才能逐一的灭掉关东六国。

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时,秦国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秦国的宗室贵族势力也降到了最低点。

战国时期,变法的国家很多,比如魏国用李悝,楚用吴起,韩用申不害、秦用商鞅等等,但最见成果的莫过于秦之商鞅。

商鞅变法,不但奠定了秦国统一的根基,而且对两千多年中华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才有“两千年政治,秦政也”及“百代都行秦政法”之类的说法。那么商鞅变法的始末是什么,他既然对秦国的贡献那么大,为何又落了被车裂的下场呢?

商鞅是卫国人,本名卫鞅,又名公孙鞅。最初在魏相公叔痤门下任中庶子(大约是侍从官之类),颇得赏识。公叔痤病重期间,魏惠王前来探视,他便乘机向魏惠王推荐了商鞅。可是魏惠王敷衍的态度告诉公孙痤,他并不打算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人。于是,公孙痤又说,大王如果不用商鞅,请务必将他杀掉,一旦被他国所用,后果很严重。魏惠王心想,这个公孙痤是不是神经错乱了,一会儿用,一会儿杀的,所以他把公孙痤的话从左耳进,右耳又出去了。

之后,公孙痤又赶紧派人去请商鞅。见面之后,他嘱咐商鞅赶快离开魏国,否则必遭杀身之祸。商鞅问为什么?公孙痤便把对魏惠王说的话告诉了商鞅,并且道歉说,自己为表忠心,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商鞅听了哈哈大笑,说既然魏惠王不打算用我,就更不会杀我了,先生切勿担心。

公孙痤这个人很有私心,他曾经挤走过吴起,这次如果不是感觉来日无多,他也不会举荐商鞅。只可惜他慧眼识珠,而魏惠王却不是伯乐,因此最终让商鞅这匹千里马溜达进了秦国。

其实秦国的变法起始于秦献公,秦献公曾经在魏国流亡二十九年,目睹了魏国因变法而强盛的全过程,所以他决心效仿魏国,图秦国之强。因此,秦献公在临死前,又将未竟之业托付给儿子孝公。

孝公召见商鞅,促膝长谈,发现商鞅确实在变法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以致于让他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但是孝公也清楚变法面临的难度,所谓变法就是革新,自然会受到保守派官员的阻挠,于是孝公先让商鞅去说服这些思想顽固的人。结果是孝公能预料到的,就是保守派顽固不化,所以商鞅在辩论败下阵来,而秦孝变法的决心却更加坚定。

公元前359年,商鞅公布了第一套改革令,主要分两个方面实施:

一是治安。就是建立基层什伍组织和治安联保制度,将百姓编于一个整体,告奸有赏,窝藏隐瞒者与犯人同罪,这样一来,犯罪分子就无处遁形。其实这个制度在献公时期已经实施,商鞅不过是进行了一下完善。

二将平民、贵族的地位变化与军功挂钩。针对平民,立战功受奖赏,地种的好,免除徭役,凡是经商破产或懒惰致贫者,一律充为官奴。针对宗室贵族,就是不得享有世袭的特权,需视军功而定,贵族如果没有军功,就会之前失去的地位,也就是所谓的富而不贵。相反,普通民众也可以凭军功得到荣华富贵的机会。

以上就是商鞅第一次变法的主要内容。十年之后,商鞅继续变法。

一是迁都,将秦国都城从雍城迁到咸阳。

二是分户,儿子成家后必须单过,不是怕儿子啃老,而是要小型化社会单元。

三是进一步推广县制,把小乡合并成县,共31个县,设置县令、县丞,县由中央直接管辖,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四是废除井田制,就是把土地分给农民,没有地主一说,农民可以自由买卖转让土地的所有权。此举有利用提升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

五是颁布统一的度量衡标准,促进商品交换。

商鞅被以谋反罪处死的,因为他曾经在自己的封邑与政府军有过对抗,可是他反抗的过程却是被逼出来的,也就是一种走投无路之下的挣扎。原因是被人公报私仇,告他谋反的正是被割掉鼻子的那二位。当然,孝公活着的时候,他们不可能得逞。这就说明,商鞅之死是因为失去了靠山。当然,这只是商鞅之死的表面原因,深层次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

在商鞅补杀的前五个月,有个叫赵良的人拜访他,二人有过一番对话。商鞅说自己有大功于秦国,功劳和待遇都应该超过前辈百里奚。赵良却说商鞅与“五羖大夫”百里奚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为什么呢?赵良说百里奚是楚国人平民出生,穿着粗布短衣给人家喂牛,秦穆公用五张羊皮将其换来,拜他为相,受到人们拥戴。他为秦相六七年,既在他国建功立业,又在本国施行德化。他出行时不坐车,暑热天气也不用下人为他遮凉,他只身走遍国中,一无随从,二不需防卫。他死的时侯,秦国男女老少无不举哀怀念。

反观您商君本人,只受秦王宠幸,虽为秦相,但不造福百姓。上加黥刑于太子师傅,下施酷法于黎民百姓,招致举国怨恨。所以,您出门必须前呼后拥,虚张声势,否则随时有性命之忧。所以,我劝您还是退避荒野,埋首田园,做一个不问世事的寻常百姓吧!否则一旦先王去世,想取你性命的人如过江之鲫,到时如何自保?

商鞅没有听从赵良的劝告,五个月后果然被残酷杀害。这就叫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商鞅自人为功劳盖世,赵良认为他只是功于君王一人。

商鞅变法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直接推动了秦国的统一大业向前迈进。但是,改革通常会得罪一些既得利益者,也就是所谓的豪门权贵,因为他们手中的蛋糕会间接分给普通民众。所以,普通民众得到实惠后,不会反对变法。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同“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

可见,商鞅变法符合民心,尤见成效。但他本人的命运,未必一定会好。得到好处的普通民众自然会保持沉默,而被损害了的既得利益的那部分人,自然就积蓄起了强烈的反对力量,转而扑向商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