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0815章:胡亥(2 / 2)


但总体而言,人们对于他的评价还是褒大于贬。

他提出的一系列政策为后来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文学作品和书法作品也成为了后世竞相模仿的对象,千古名相,名副其实!

熟悉秦朝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嬴政派扶苏到异地,而对自己的小儿子嬴胡亥宠爱有加,甚至连出行巡游都带在身边。

如果说,对于扶苏,始皇帝表现出的更多是“严父”一面的话,那么对于小儿子胡亥,这位身姿英武、不可一世的天子则表现出了普通父亲疼爱幼子的心理。

也许是因为胡亥年龄最小的缘故,始皇帝于诸子之中对他最为宠爱。

可这种宠爱,简直到了不讲原则的地步,那么,为什么秦始皇如此喜爱胡亥呢?

首先,我们看看嬴政有多疼胡亥,他亲自给胡亥指定了授业老师。

在《史记》中,也不知是司马迁的有意无意,关于扶苏与秦始皇的其他公子,没有专门记载始皇帝为他们指定授业老师。

唯有胡亥,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多下了笔,记载秦始皇专门给胡亥找了“高强力”来“喻之决狱”!

另外,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司马迁又说:“赵高教胡亥狱律法事”。

翻阅其他有关秦朝的史料,除了与司马迁的观点雷同外,目前为止,我们并没有发现有关始皇帝为其他子女专门指定授业老师的记载。

由此推断,掌管汉室图书史籍的司马迁,在胡亥受教育上的这一笔,点得意义非凡。

从这里传达出了一个信息:帝国最高执掌人对于小儿子有着特殊的关怀与期盼。

这件事表明扶苏很可能并不是始皇帝唯一选定的接班人选,至少在秦始皇的心中公子胡亥也是在备选之内的。

据《旧唐书?元稹传》中记载“胡亥圣贤不得近”。如果这则史料表述的观点可信的话,足以说明秦始皇对这位少年公子是倾注了很大心血的。

他独钟于法家学说,就特意让法律知识渊博的赵高去为胡亥授业。为了保证这位少公子将来的思想与治国理念与他相同,始皇帝不让他接触儒家的学说。

由此印证,秦始皇对于长子扶苏尊重儒家学说是持否定态度的,这也可能促使这位专制君主有意加强对胡亥教育上的管理,除了法家学说,其他学说都不让胡亥接触。

因为对于扶苏所受教育的不满意,始皇帝甚至不让胡亥去接近别人,除了赵高与法家学说外,胡亥常日里是“圣贤不得近”。

在没有比较、没有选择的环境下,胡亥的思想意识中所得的认识只能完全来自老师赵高关于严酷刑罚、残忍暴虐的教育与熏陶!

他所尊敬与信赖的人,除了父亲秦始皇,也就只有赵高一人罢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胡亥甚至大秦帝国的未来和命运……

始皇帝对胡亥特殊喜欢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在他外出巡游时,在众多子女中唯独带上了胡亥。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情。通观中国历史经验,在家天下的父子继承体制之下,政情往往由亲情延展出。

帝王的内心想法与隐私,就是国家与王朝的想法与隐私。国家政情的变化与动荡,往往可从帝王的隐情与日常生活的变动中出端倪。

扶苏出都与胡亥伴驾,在朝臣们看来,就是一个丰富而明显的政治信息。未来帝国接班人之选,秦始皇更加欣赏的是胡亥而不是扶苏。

要知道在专制的年代里,皇帝的一言一行往往直接影响着朝臣们的思想与举动。胡亥有此专权,也是赵高能够在后来发动沙丘之变,矫诏拥立胡亥,朝廷内外并没有出现反对声音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性本复杂,人心多变化。秦始皇一方面将长子扶苏驱赶出都城,一方面又对幼子胡亥宠爱有加,这都是大秦帝国皇位继承人可能发生变动的一个重要信号。

首先从人性方面,秦始皇特别疼爱幼子,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胡亥天真直率、天性顽皮,这很可能是秦始皇诸子中性格最特殊的一位,因此很讨秦始皇的喜欢。

西汉刘向在整理古代故事集的基础上,写过一本名叫《新序》的书籍。在这本书中,记录了一个有关胡亥幼年时期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大意是:

胡亥幼时一天,始皇帝设宴招待群臣,胡亥诸兄弟也在参加之列。古时人们席地而坐,入席通常先要脱鞋,鞋子放在屋外,宴席中间、胡亥一时兴起,出来将诸位兄长的鞋子踩了个遍。这件事作为趣事一件很可能让始皇帝开怀大笑。

据史料猜测,扶苏与其他公子在母亲的严厉教育下,是不可能在公共场合做出这等滑稽之事的。胡亥年幼丧母,无人看管,性格顽皮淘气点,也在常理之中。

而这种撒娇似的恶作剧,很可能正是始皇帝对他疼爱有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胡亥没有政治野心。他本来是不想当这个皇帝的,后来成为秦二世也是老师赵高怂恿利诱的结果。

这一点,很可能是视权力如生命的始皇帝最为欣赏、也最放心他的一点。

最后,胡亥小小年纪就失去了母亲,他对父亲始皇帝的依赖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其忠顺之心肯定会时时自然地流露出来,劝父亲爱惜身体也必发自内心而不是礼节性的语言。所有这些,很可能让秦始皇从中真正体会到了亲人之间的天伦之乐与一种难得的抚慰。

政事之余,胡亥常常来找始皇帝,绕膝弄儿的天伦之乐,使他在心理上很可能也想在未来权力的分配上补偿一下这个可怜的孩子。这样,就有了当始皇帝出巡时将胡亥带在身边的事情。

不论秦始皇心想如何,胡亥的这些特点在他当了皇帝后仍然没有改变。

使他成为大秦帝国的二世皇帝后,多次显露出生命苦短、及时行乐的心理倾向。

最终,秦二世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