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穿书假太子要当真女帝第63节(1 / 2)





  “知道啊,我听家父讲过,说是忠实侯幼年丧母,被外祖家接去抚养的事。”

  也就是说,他知道赵晋仁的生母因遇人不淑,被表妹恩将仇报的害命,丈夫却包庇与其有苟且的凶手,还将之扶为继室,使得赵晋仁这个嫡长孙自幼流落在外,寄人篱下的成长经历。

  “我接下来要说的事,在京中其实不算是秘闻,只是我们平日里繁忙,何兄与外人也接触得少,所以才没听说。”

  何昌逸这才明白对方阻止他的原因,京中不算秘闻的事,他却不知道,会显得他太过孤陋寡闻,毕竟他已到京中近一年。

  “多谢沈贤弟在关键时候提醒我。”

  沈卓摆摆手道,“这等小事不足挂齿,三年前,忠实侯在外遇袭,皇上震怒,令人彻查,彻查结果虽然没有正式曝出来,但是当时的承义侯,也就是忠实侯的父亲与继室及其子女,全都被罢爵除族,并发配到农场服役,与此同时,则是赵大将军被封为忠实侯。”

  话虽不多,其中所透露出信息量却很多,何昌逸能够领会得到,就是难免感到有些惊愕。

  “所以,这就是孙大人说的解除后顾之忧?”

  沈卓点头,直接将人家的亲爹后母除族,彻底逃离那些后宅阴私手段,让忠实侯从此免于遭受孝道的钳制。

  知道自家皇叔还曾做过这种直接干涉大臣家中后宅争斗后,何昌逸的心情着实有点复杂,这也太贴心了些。

  不过自己好像也曾得到过类似承诺?如今看来,他皇叔应该不是在说客气话,而是认真的啊。

  设身处地的想想,若是自己得到这份优待,还不得拼命报答皇上的大恩大德。

  “难道朝中大人们就没异议?”

  第六十四章

  “那赵家根本不经查, 一堆的把柄,连老侯爷亲自进宫求情,都无济于事,原承义侯甚至还主动曝出确实是继室派人暗害他的嫡长子, 他只是知情不报之事。”

  何昌逸闻言, 苦笑着摇摇头, 这世上既有聪明厉害到让人无法想象的人,也有又蠢又毒到没下限之人。

  “原来如此,还是陛下英明。”

  只是他们这些外人就不知道这些到底是皇上的意思, 还是那位下的令了,反正是以皇上的名义下的令, 归功于圣上英明, 肯定没错。

  沈卓笑着点头道,“是啊,除此之外,我听家里人说, 后来京中又出了一桩家庭纠纷, 皇上再次下令干涉一下了。”

  何昌逸饶有兴致的回道,“愿闻其详。”

  “据说京中有户人家, 因儿子多,父母重大儿偏小儿,将次子送出去入赘,只是没有走正式程序而已, 次子在家境较好的岳父家学到本领后,考入工部成为一个匠作吏, 父母见这个儿子有了前程, 就一再来纠缠, 拿走这个儿子每月的大半俸薪,还不知足,还去儿子当值的地方闹。”

  何昌逸皱眉道,“这确实太过分了一些。”

  “是啊,所以这件事传到宫中后,圣上派人调查了一下那家的情况,公开这段家庭纠纷的同时,直接判处,对于这种不慈的父母,只需提供可保障其生存的费用与物资,而且是由几个儿子均摊,使得那对父母只能拿到远比从前少得多的钱,再纠缠,不仅会将他们下狱,还影响他们子孙的科考。”

  所以皇上只是对事不对人,愿为与他有着亲戚关系的忠实侯出头,也能为无名小吏出头,只要让他知道了这种不平事,就不介意出手。

  在别人看来,这种干涉他人家庭私事的行为,有损帝王威严,可是沈卓与何昌逸心里都很清楚,这种行为对于当事者而言,甚至可以称得上再造之恩。

  因为在这个孝道大过天,能够逼死人的时代,能出手干涉的也就只有君权。

  当君权开始讲理论法,不再要求百姓一味奉行愚孝时,对许多还在孝道的控制下苦苦挣扎的百姓而言,相当于是一道曙光。

  有了皇上亲自对这场纠纷做出的判处在前,各地再遇到类似纠纷与案件,也可照此办理,能救无数百姓于水火之中。

  想到前段时间还让大批的人头落地,抄没多个家族,往朝廷规划出的多个农场送去大批劳力的皇上,或者是那位。

  再想想这种真正是在将心比心,爱民如子的判处。

  “陛下如此仁义,实在令人钦佩。”

  仔细想想,那些雷霆之怒的处置背后,又何不是因为仁义。

  因为心疼那些遭难的百姓,才会严厉处置那些真正冷酷无情,不将别人的生命财产放在眼中,与敌寇相勾结的人。

  感慨片刻后,何昌逸才郑重其事的道谢。

  “谢谢沈贤弟告诉我这些,如今看来,我自以为知道的那些,实在浅薄,若是在人前露了怯,实在让人贻笑大方。”

  沈卓跟他讲这些,也是考虑对方从是距离京城遥远的合城而来,那里消息相对较为闭塞,也知道对方来京城后的社交范围,没有什么消息渠道。

  “昌逸兄不用客气,我也是因为此前在书院时,听到过一些,上京后,家里人说起在京里听到过的这些逸闻趣事,才知道一些。”

  何昌逸难掩羡慕的说道,“真羡慕沈贤弟可以一家人团聚,过着朝夕相守的热闹日子。”

  想起在尘封的案卷中见到过先帝对瑞王做出的处罚,宗室除名,永不回京,沈卓笑着安抚道。

  “等到我们在门下省攒下一些经验后,就能申请外放,昌逸兄到时将家人接到身边也一样。”

  何昌逸苦笑着摇摇头道,“沈贤弟有所不知,家慈在合城的奇珍阁任大掌柜一职,十分乐在其中,父兄们也已在合城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生计,根本不会愿意与我一起辗转各地。”

  自打合城开设互市后,几乎是只要有心,都有机会在合城找到自己擅长,或是感兴趣的事情做,既能过得充实,还能赚到钱,让人焕发新的生机。

  这也是他与左书意在京城为官,不仅他的家人,连左家人都不愿借此机会回京的原因。

  与其回到京城这个容易勾起种种过往的伤心地,赶上合城的发展机遇,他们在那里更容易闯出一片天地。

  这就让沈卓感到有些无言以对了,他原以为何昌逸的家人在合城过着苦日子,只是碍于先帝的旨意,不好回京。

  感情是人家一大家子在合城过得太好,想不想回京两说,反正在是不愿离开大家印象中荒凉穷苦的合城。

  他当然知道大名鼎鼎的奇珍阁,毕竟那是由户部、宫里、东宫三方共同执有的产业,售卖的都是来自海外,或是大安各地的珍奇宝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