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娇养王妹第135节(2 / 2)


  郗珣静静睥睨着一群逆军入侵的痕迹。

  京畿之处,满是对峙过后的腥风血雨。

  他忆起年幼时老师问他,温和的皇帝一定是好皇帝么?

  武帝亲征讨伐前陈,震慑诸侯收回皇权,功绩卓越,奈何常年征战使民不聊生,国库空虚,使得西羌趁虚而入,为基业埋下致死隐患。

  英宗谦和有礼,亲和待人,减轻赋税,重振国政,奈何太过仁慈,以至权柄旁落,宦官为政。

  光宗贪恋女色,铺张浪费,生性残暴喜屠杀大臣,奈何他在位期间确实大梁国库丰盛,百姓赋税最轻的朝代.......

  这君王如何,从不能凭史书只字片语评判,可这王朝腐败,世家如同水蛭附着其上吸着黎民百姓的血。

  这般的王朝,注定出不了一个好皇帝。

  一切都得从头开始。

  拖得越久,越是叫百姓饱受煎熬,凄风苦雨——

  肃王、鲁王、信侯,逆臣竟凑得如此齐全。

  “凉州卫,两翼骑兵分四路将所有城门守死,参与谋逆者就地格杀——”

  作者有话说:

  郗珣答应老婆半年的,如今超时了他心态被彻底拖崩了哈哈哈。

  关于常令婉的孩子,是给春鸳趁乱掉包了

  第95章 终章

  天庆元年, 这场引十三州动荡的诸王围京之乱,数十年后仍使百姓记忆犹新。

  门阀氏族、藩王诸侯起兵围困上京,甚至屡次攻破王都, 惹得帝王出逃。

  之后的上京成了人间炼狱,皇城几遭围攻, 战火越烧越旺。

  据传整整三月过后, 经数次暴雨冲刷,禁中石道缝中仍残留着血肉, 每回一落雨,满皇城腐烂血腥恶臭。

  世人原以为这是乱世之始, 大梁自此生灵涂炭, 百余年难得喘息。

  却不想这场动乱来的声势浩大,却也很快在凉州骑兵攻入下, 消弭无踪。

  燕王临危受命率领凉州铁骑突破重围夺回上京, 气势如虹, 凉州数万铁骑自此更是堂而皇之镇守上京,各地总督州牧纷纷嗅到气息前赴后继朝着燕王投诚。

  令皇室寝食难安,困扰大梁朝廷百余年的世家门阀,更有诸多早有野心的反臣王侯,在此次战役中维持不住显露马脚。

  上京一战兵荒马乱中, 肃王与燕王对战中不幸遭流矢身亡, 信侯更是遭燕王亲手斩杀于马下。

  鲁王被随后囚禁惊恐之余,郁郁而终。

  更有数位皇族宗室, 身后世家参与叛乱, 斩首的斩首, 流放的流放。

  随后朝中清算, 多是满族覆灭, 运到好的也落得个百年世族逐渐衰败。此战过后,寒门开始渐渐在历史舞台中崭露头角。

  而至此——朝中局势,这天下已成定局。究竟何人才是如今这大梁的幕后之主。

  如今形势,朝臣诸臣早已看的清明。

  自哀帝挟持朝廷女眷,后随携妃嫔出逃南地,途中几番不齿之举,可谓在朝中尽失人心。

  最终朝臣互相商议,提议废哀帝为长平郡王,另择明主。

  当然最终过问的自是燕王的意思。

  本是至尊之位,奈何如今这皇都、这皇位却成了避之不及碰不敢碰的洪水猛兽。

  而万众瞩目的皇位,随后数年辗转几位儿皇帝手中。

  唯一不变的,是那位临危受命,多年劳苦功高屡次救主的燕王。

  亦是真正的背后君王——

  摄政王,大司马,天策上将军......燕王受封爵位官职越来越多。

  他架空朝廷,斩杀皇室世家,逼得世家争相出奔,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

  满朝半数大臣都归顺燕王,再三劝其登基为帝。

  可这人明明坏事做绝,却偏偏又生了一副清臣之心,不喜揽权,更是数年间屡次推辞帝王禅让。

  终其一生不好女色,唯王妃外再无侍妾女婢之流。

  世人皆知,燕王占了满朝的兵,封地堪比天子治下。

  一个又一个流水的君王,不变的掌权大司马。

  当然,这些自是后话了——

  ......

  在上京动荡的岁月中,千里之外的朔州犹如另一方世界,一如既往的平静而又单调。

  朔州在徐芳等人筹谋下颁发出诸多法令,兴建福田院,招收女工,倒是很快将边境伤亡孤儿安置。

  三州耕种的粮食果真迎来了大丰收,数十万石的粮食堆积满了朔州城里的粮仓,只怕小半年都无需因粮食发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