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高嫁第118节(2 / 2)

  这一点虽然和工部的用人需求有一定的重合度, 不过大体上来说偏向性还是不一样的。

  太子殿下郁闷了一会, 也就不和卢重英计较了,继续和姜若皎探讨如何选出适合户部的人才!

  太子殿下这边偷偷发完招考通知就消停了, 其他几个衙门却有志一同地痛骂起太子和卢重英来,觉得他俩一定是联合起来搅风搅雨!

  于是另外四部也着手出卷子, 只恨太子殿下掐准点抢先把殿试排名公布后的招考日子给选了,他们只能认命地把时间往后挪!

  其中业务最繁忙的要数吏部, 他们本就要负责新科进士的选官考核和具体的分配工作, 现在还得和六部的招新考试错开, 简直是多了好几倍工作量!

  吏部尚书看见太子殿下时都没好脸色。

  太子殿下还不想给吏部尚书好脸色呢,他记得就是吏部尚书准备来个榜下捉婿来着。

  据传吏部尚书早就把人相中了, 两家已经眉来眼去很久,之所以还要来一出榜下捉婿是想成就一段佳话!毕竟开泰帝头一回开科举, 总得留下点适合传唱的好事儿不是吗?

  文化人拍起马屁来,就是这么地润物细无声。

  太子殿下从姜若皎那听了这些八卦,对吏部尚书很有意见:要不是吏部尚书连自家女儿都搬出来了,他哪用绞尽脑汁抢人啊!

  更可恶的是, 他们夫妻俩想出来的法子, 其他衙门轻轻松松就抄了去!

  这些大人真不要脸!

  太子殿下看了吏部尚书的臭脸, 回去后和姜若皎埋怨了一通,说这小老头儿真不讲道理。

  姜若皎笑道:“如今六部都要搞选拔招新,他们得多干不少活,自然不会给我们好脸色。”

  殿试结果出得很快,第三日一大早,填榜官就把开泰帝核定过的排名张贴到贡院之外。

  天还没来,迫不及待的考生们就巴巴地等着开宵禁了。

  到鸡鸣三声,各坊市禁木大开,考生们蜂拥而至,挨挨挤挤地凑到了皇榜前想看看自己的名次。

  有不少好事者自己无缘科举,也跑来凑个热闹,跑到最前头去念名字。

  状元是卢应巡。

  虽然这个名字已经在众人心里留了个印象,乍然看到这三个字出现在榜首还是让不少人吃了一惊:这位可是卢国舅的儿子啊!

  难道开泰帝才当了一年多的明君,就要开始学废帝重用外戚了吗?

  接着又有人提到卢应巡会试时写的策论,那文章现在还在贡院门口贴着呢,写得那叫一个好。

  人皇亲国戚里有真正有才能的,难道还不需要起用了?

  人卢应巡可是应天府的解元、会试的会元,如今殿试再点个状元有什么稀奇!

  还有人提到不久前卢应巡还被诬陷下狱,只为了给当地百姓求个公道。

  这样一个才华高、人品好的年轻人,靠自己的本事得个三元及第为什么不行?

  榜眼也是个有能耐的,他在黄河边上治了十年的水,勤勤恳恳从不松懈。

  直至家里孩子都三个了,他才想起自己还得考个功名,收拾收拾东西就辞职考公来了,这不,一考之下就凭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了榜眼。

  他写策论有个本领,那就是甭管给什么命题,最后都能歪到治水这个老本行上,一看就活该和黄河缠缠绵绵一辈子。

  要不是他实在有点偏科,以他的水平拿个状元也是可以的。

  探花竟也是个颇有争议的人,裴徵!

  这人在考生之中知名度不高,不过西南来的人都知道,他是西南有名的“别人家的孩子”,连太子殿下早些年都曾被“你看看人家裴徵”这样的话荼毒过。

  论才华,裴徵自然没得说。

  问题在于裴徵又是一个外戚。

  他是太子妃的妹婿,妻子可是太子妃唯一的妹妹。

  开泰帝把他钦点到探花的位置上,明显是在抬举太子妃的娘家人啊。

  要知道太子妃父母双亡,又与族人恩断义绝,如今家里就只剩这么个相依为命的妹妹。

  本来需要开泰帝确定的名次就只有前十这么几位,选上来的文章也都是一等一的好,具体谁先谁后其实会掺入很多文章以外的考虑。

  一开始考官看到开泰帝排出来的前三脸色也不太好看,很担心这次当考官会成为他们仕途上的污点,不过在仔细研读被选入前十的文章和对应的履历后,他们最终还是没有反对这个排名。

  虽然状元、榜眼、探花起步会比寻常进士高,但那也只是起步而已,以后能走多远还是得看他们踏入仕途后的表现!

  从考卷上来看,开泰帝算不得徇私,这个排名算得上十分公允。

  看看前十这批进士选得多好,不仅南北均分,出身还五花八门,有农家子弟,有世家子弟,也有外戚子弟,整体看起来十分均匀,寒门出身的甚至比世家大族的要多一些!

  考官们最终在排名上遂了开泰帝的意,顺便也说服了自己。

  留给考生们做心理建设的时间没考官们多,他们看到一甲进士里的三个名字时忍不住议论纷纷。

  考生之间是没有秘密的,一甲进士的身份背景很快在人群之中传了个遍。

  那些对自己排名满意的人还好,不满意的乃至于落第的酸话就多了,话里话外都在暗示这次的状元和探花名不副实。

  这些话没多少人真正在意。

  自古以来也鲜少有明文规定外戚子弟不可以参加科举。

  人外戚子弟还凭着自己本事靠进士,难道不比直接求皇帝赐官励志多了?

  要知道废帝时期太后母子俩要抬举谁,就算对方只会溜须拍马也能直接当个三品大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