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83节(2 / 2)


  另一方面出海的事情也已经在朝廷的考虑范围之内了,准备工作首先是从工部做起,朝廷这一年来在各地搜罗了一批造船的能工巧匠,再加上工部原有的匠人,大约到明年,就可以正式启动造船计划了。

  到时候他也会被调往工部,包括最先提出这个想法的魏大人,到时候肯定也是要被调过去的。

  大皇兄在兵部的事情,基本上都是父皇授意的,如今兵部也算是有了一部分改变,原本安排魏大人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兵部改革的口子既然已经撕开了,后边也就不用着急了,按照父皇的话来说,蚂蚁吞大象,慢慢熬就是了。

  “这事儿,魏大人做的对,不管这稻种能不能成,孤都会告知父皇,皇庄这边明年也要种一些,就算一时没办法达到预期中的产量,日后未必不能,毕竟大靖朝有这么多能工巧匠在,不过还得麻烦魏大人今年先匀一些稻种和农人过来。”

  他倒不是信不过魏大人,就是觉得事情不太可能这么顺利,得做两手准备,如果明年种出来的稻子,产量没有达到预期,那也并不意味着就这么放弃了。

  能在安南国达到如此高的产量,就说明这稻种有其优越之处,皇庄里养着培育植物的好手,代代相传,积累了那么多的经验,未必想不出好办法来。

  所以还是尽早的让皇庄也培育一部分最好。

  没想到事情的走向是这样的,魏时倒是答应的痛快利落,跟发条玩具和正在研究当中的钟表不一样,后者他真的是想用来牟利,所以不太愿意把利益分出去。

  但是前者就跟利益无关了,让人往安南国跑这么一趟,又让夫人安排着试种,并非是为了牟利,而是想着能让更多的人吃上饭,少一些乞儿。

  太子的安排,固然会分薄他的一部分功劳,但是相应的,如果他这边真种不出什么道道来,在圣上那里没有功劳,苦劳也还是有的。

  更何况,这样确实是能够让高产的稻种更早的被推广开来。

  魏时是相当乐意的,当场就应下来了不说,还拿了不少画像给太子。

  “这些都是他们在安南国画的,各个时期的稻子就长这样,明年在皇庄种的时候,也可以对比着来。”

  果然是光明磊落、坦坦荡荡的君子,太子自认为没看错人,他是不会让这样的人吃亏的。

  本来是想交流育儿经验的,不过现在有了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当初回京的路上,魏大人跟他说起过很多的想法,有的听起来真有些天马行空,摸不着边际,但是安南国的稻种已经找到了,虽然不确定在大靖朝能不能同样高产,但是这也已经表明,周围的小国确实是有大靖朝没有的好东西。

  这个路子是对的,那就可以走。

  而魏大人那么多的想法,还真有可能逐一实现,最起码现在已经给了人希望和信心。

  因此,在安排好稻种和农人的同时,他也想跟魏大人多聊一聊,看还有没有一些新的思路和想法。

  魏时的思路和想法是挺多的,也还没有到被掏空的时候,只不过这些东西都太过超前了,现在提出来,那可就不是天马行空的问题了,是白日做梦才对。

  白日梦这种东西,也就是在自己脑子里想想,跟谁都没法说。

  今天的一切对于小皇孙来说,真跟白日梦差不多了,第一次出宫,第一次交朋友,第一次玩那么多没见过的好东西,从魏伯伯家出来的时候,父王还抱了他,就像魏伯伯抱他今日交的朋友一样。

  美滋滋。

  第118章

  第一本画册很快就被刊印出来了,除了太子那边之外,比较亲近的人家,魏时都有送,老师家中,师伯那里,还有几位朋友那边,当然了岳父家里送的是最多的,谁让他们家孩子最多呢。

  堂兄那里也寄过去了一本,至于江佑府那边,魏时是一口气寄过去了十六本,魏达一个人当然是看不了这么多的,可族里还有那么多孩子呢,父亲又是在族学里头教书。

  说实在的,如果可以的话,他真的希望父亲后半辈子都在族学度过,两边不住到一块儿去,平时写写信、寄些东西,这样的状态最好了。

  三年一次,又到了要考核朝廷官员的时候,魏时对此还算是有信心,毕竟他去年跟着太子和大皇子外出赈灾,今年又在大皇子的带领下,把整个兵部的工作效率都提高了不少。

  怎么算,怎么都该给他评个‘优’,如果运气还不错的话,也能往上再提一级。

  魏时做官虽不是奔着升官发财来的,可官职的提升本身就是对功绩的肯定,而且拥有的权利越大,能做的事情也就更多。

  说到底,对于升官这种事情还是向往的。

  让魏时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升官的愿望是达成了,不过他又被调到了工部。

  在官场上勉强还能算是新人的魏时,真不太想挪地方,一来是差事已经熟悉上手了,二来跟同僚们也已经磨合的差不多了,猛不丁重新换一个地方,又基本上相当于是要重新再来过。

  想想还是有些让人郁闷的。

  不过能够从正六品主事升为从五品员外郎,运气也算是不错的了,二十一岁的从五品员外郎,听着就让人觉得爽气,他这仕途确实算是顺利的了。

  要知道大伯为官多年,在守孝之前,也仍然卡在正五品知州的位置上,父亲就更是不用说了,知县的位置一坐就是那么多年。

  工部也还有老师在,右侍郎基本上就相当于工部的三把手了,前提是不把三皇子和今年刚刚调过来的太子算在内,如果把这二位算进来,那所有的官员都要按照次序集体往后排了。

  原本在礼部养老的师伯,这一年也算是彻底退下来了,当今终于批了师伯的致仕折子。

  为官多年,一直坐到正二品的师伯,如今退下来也算是顺势而为,而绝非激流勇退,毕竟已经到了这把年纪,熬不住了。

  当然了师伯并不服老,还打算把剩下的这些时间都投入到算学当中去,研究算学难题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还是扩大算学的圈子,让算学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吸引更多的人来学习它、研究它、重视它、发展它。

  这一点想望,可以说是跟三皇子不谋而合,今年过去给师伯拜年的时候,魏时就遇到了还在沈府逗留着的三皇子。

  这位对算学绝对是真爱,进入朝堂都已经三年了,硬是没泛起什么水花来,倒在算学圈子里获得了一部分认可。

  师伯就挺认可三皇子的,一辈子没收过徒的人,还真动了收徒的心思,只是这身份上不太合适,为官的时候要避嫌,不做官的时候,又不太好意思跟三皇子提这事儿了,毕竟一退下来就跟人家提这事儿,显得之前一直不提就是有所避讳。

  大过年的,魏时就听师伯念叨过几次这事儿,老爷子不光是遗憾不能收三皇子为徒,还特别遗憾不能收他为徒,说一辈子就起了这两回心思,都没能如愿。

  上了年纪的人,真就成了老小孩,谁能想到曾经的户部尚书,当今的肱骨之臣,如今委屈巴巴的像个孩子一样。

  不过这事儿真是爱莫难助了,他是已经拜了师的人,不可能再改拜师伯为师,三皇子也不是他能够做主的人,能不能做师徒,只能是看缘分了。

  就跟夫人一直期待的‘小棉袄’一样,夫妻俩身体倍儿棒,药膳也都吃着,可什么用都没有,还是得看缘分什么时候降临。

  能由缘分决定的事情不多,大多数还是靠人为的。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