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85节(1 / 2)





  刘枫只是跟着去田里看了看,之后就没再陪着了,在庄子里还待不了一天,夫君和儿子还好,往年天气暖和的时候也时常过来,什么野味儿都尝过了。

  小皇孙可是头一次来,这头一顿的午膳自然应当丰盛一些,把田里、林子里、庄子上有的稀罕物都搬上来。

  什么香椿炒蛋、蘑菇炖野鸡、萝卜炖兔子、鲜鱼汤、凉拌野菜……连野菜团子都端上来了,唯独没有端上饭桌的应该就是蝗虫了。

  魏家一家人都接受不了这个,是以,蝗虫价格炒得高的时候没吃过,蝗虫的价格降下来了,也没想着把这东西搬上餐桌。

  大部分菜色对于小皇孙来说,还是比较新鲜的,尽管有一些味道接受不了,但是菜色很丰富,有不喜欢的,也有喜欢的,放进嘴巴里,瞬间就可以征服味蕾。

  小孩子的记忆力跟大人相比,或许差别并不是很大,只是在方法上没有门路,一些植物和农具的名称又相当之拗口,回去的路上,魏时一边用炭笔画出来,一边问这两个小孩子,都不能全部答对。

  看来这两个小娃娃都不是过目不忘的天才,魏远要比曹昐好一些,一方面是年龄上要大出来半岁,另一方面也跟魏时之前的训练和教导有关系。

  记忆东西也是有逻辑可循的,是有方法可以运用的,魏时不只是尽可能全面的教儿子知识,也在慢慢的引导他学习的方法。

  两个小不点儿,如今感情是越来越好了,走路的时候都要手牵着手,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亲兄弟呢。

  第119章

  祖母三周年的忌辰,二月份就已经过去了,但是大伯起复重新做官一直拖到了五月份。

  这消息还是太子告诉他的,毕竟是在吏部呆了整整三年,又是一国储君,想要知道些内部消息并不困难。

  丁忧之前,大伯已经在柳州城做了多年的知州,这个位置不可能空缺三年,也不可能如今再把旁人调走。

  大伯等了接近三个月,才算是等来了这么一个还算合适的空缺。

  还是在地方上,安广府的正五品同知,同样是正五品,知州是一地的父母官,但是同知就算不上是父母官了,而是用来辅佐知府的官位。

  从地理位置上,柳州城还算是富庶,安广府也不差,不过后者跟江佑府紧挨着,也就是说大伯即便是去任职了,跟父亲离得也不远。

  但是这两个地方离京城都挺远的。

  魏时也不知道是该替大伯高兴好,还是惋惜好,能够顺利起复,自然是一件好事情,可仍旧待在正五品的位置上,就未免让人有些意难平了。

  大伯毕竟是做了这么多年的官,魏时这才几年,可已经是从五品了,这其中固然有时运的原因,但是不看起点光,从晋升速度上来说,也是有一些差距的。

  堂兄的位置今年没有变动,毕竟在燕县做知县的已经不是父亲了,没有了人情在,堂兄之前为了孝期又特意请了好几个月的假,如果在三年的任期内没有突出的功绩,照理位置也是不该提的。

  一直等到七月份,全年最热的时候,魏时这才收到来自父亲和大伯的信。

  父亲信上主要交代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情就是留在族学做先生,上面大篇幅的描写了,族人和学生对他这个老师是如何如何不舍,尤其是他教的那些学生们,一番赤子之心,着实让人感动,所以便舍弃仕途留下来了。

  第二件事情就是小弟的事儿了,父亲在信上说,大伯要亲自带过去教导,如今小弟已经跟着大伯去了安广府。

  凡事有一就有二,他当初送嫡姐出嫁之后,就干脆留在大伯那里了,小弟如今跟他当时也差不多,甚至连年岁也差不多,他当年留在柳州城的时候十一岁,小弟今年也是十一岁。

  十几岁,大概是人生最好的年纪了,像是正在拔节的竹子,因为生长速度过快,都能够听到拔节的响动声。

  自己也做了父亲之后,魏时虽然还是没办法对父亲的育儿态度感同身受,但不得不说,心比之前软了。

  再加上祖母孝期这几年,父亲与他通信频繁,信上也会写一些贴心的话。

  魏时是个没出息的,在这种事情上,耳根子很软,心也很软,写在给父亲信上的话也很软。

  ——

  时间匆匆忙忙,从不肯停留。

  转眼间,魏远就已经七岁了。

  跟父亲不一样,魏时在考取县案首之前,几乎没什么才名,但是魏远就不同了。

  六岁的时候,凭借一首形象生动的《咏兰》,便获得了神童的称号。

  刚满七周岁的时候,又做了一首《十五月圆夜》,名声更甚。

  再加其善书法,通音律,晓诗书,年纪不大,就已经很有名气了,而且跟很多的书画名流都有交往。

  在诗书画乐这几个圈子里,七岁的魏远,名气要大过三元及第的父亲。

  诗书的灵气,向来都是让人琢磨不透的,魏时多年努力进学,写的文章、作的诗仍旧缺乏灵气,技巧是不能够代替灵气的,只能说是技巧掌握运用的通了,可以稍稍掩盖其中的匠气。

  有一个神童儿子,对父亲而言是骄傲的,但骄傲之余,还有那么一点点的小苦恼。

  小树苗再是俊秀挺拔,毕竟还没有长成参天大树,需要有人好好呵护,施肥浇水,剪去杂乱的树枝,引导其向上成长。

  儿子越是优秀,做父亲的只能越是谨慎,既怕让孩子走了弯路,也怕没有充分发掘出儿子的潜力来,明明是可以名垂千古的人物,倘若只可以风流这一世,那损失可不小。

  所以教育孩子的每一步,魏时可以说都是小心谨慎的,只不过他也没办法一直陪在孩子身边。

  大靖朝用于远航的船已经造好了,并且已经在海岸试行成功,时间最久的一次,是在海面上航行了整整七天七夜才回来,不过除了一些小的岛屿之外,始终没有找到更大的陆地。

  而大靖朝即将要进行第一次的远航,魏时就是此次远航的负责人,官职也从三年前的从五品员外郎,升到了正五品郎中,晋升之路就好像是开了挂一样,但机遇跟风险是并存的,就像眼前。

  大靖朝的第一次远航,大致的路线已经规划好了,要带的人员和物品也都安排好了。

  上上下下加起来足足有一万两千五百人,即将要出海的船有一百零八艘。

  除了全副武装的士兵和武将之外,还包括有像魏时这样的文臣,有来自工部的,有来自户部的,还有来自礼部的。

  太医、郎中、厨子、奴仆这些也都带着呢,除了日常所需的食物药材衣物之外,也带了金银、瓷器、丝绸和发条玩具。

  最后一项自然是夹带在魏时自个儿的行李里,如果这一趟出海顺利的话,真的可以找到一片大的陆地,那不光是意味着一个新的发现,更意味着一个贸易通道的开启。

  赚自己人的钱还得带着些良心,赚外族人的钱,那就可以做一个纯粹的奸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