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32章(1 / 2)





  端王回到自己占的院落中,摊开从谢则安那要回来的画像。画像上的人明显只比他要年长几岁,北方人少年时长得快,那会儿这人已经比他高很多,像个可靠的兄长。

  难怪怎么找都找不到,原来什么“无亲无故无家无业”、“生于中原长于中原”全都是谎言,不过是想骗他让他藏身于京城罢了。只是当初他年少无知,又渴望有人能陪伴自己,才会信了那空口无凭的“身世”。

  所谓的要去立军功回来帮他离开无情宫苑,根本就是想借机金蝉脱壳。

  这可真是他这辈子听到的最可笑的笑话。

  端王把画像放在火上,看着画上的人一点点被火苗吞噬。

  烧掉那陌生又熟悉的眉眼。

  烧掉那陌生又熟悉的唇鼻。

  心上那只剩一点点的惦念,终于彻底烟消云散。

  是他让那人能藏身于京城,窥探到京城许多重要机密带回狄国。

  他惹出来的祸,总要想办法收拾掉才行。

  接下来的日子里,谢则安敏锐地发现端王变了不少:端王做起事来更为利落了,有很多事他还没想到,端王已经把章程都做好。

  这样的状态一直维持到天气转凉,从京城那边来了几位行色匆匆、面色沉凝的客人。

  那是孟丞相的亲信。

  谢则安一激灵,忙问是怎么回事。

  来人语气发沉:“陛下要罢相。”

  谢则安说:“理由是什么?”

  来人说:“地龙翻身。”

  地龙翻身,其实就是地震。每年其实都有大大小小的地震发生,根本不是人力可控的东西。可赵崇昭要收拾人,用得着什么理由?他只要透露那么一点意向,自然有人会帮他做好。

  谢则安说:“孟相肯定不止是因为这件事而让你来找我的。”

  来人说:“陛下不仅要罢相,还想收六部之权,建一个制置三司条例司!”

  “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是大庆最高财政机构。三司使的权利很大,又称“计相”,如今是徐君诚管着。

  也就是说这个制置三司条例司是准备越过六部、越过政事堂,直接拿过定夺大权!

  谢则安在姚鼎言的万言书中看过这玩意儿,还安排西夏那边设置过一个类似的机构,结果是西夏经济如今大半都落入他们这边的掌控之中。

  权利越大、越集中,越容易出事儿。

  谢则安没想到姚鼎言会行动得这么快。

  谢则安问:“是姚先生的意思?”

  来人叹息着说:“对。”

  谢则安说:“孟相要我回去吗?”

  来人说:“是的,孟相说事到如今,只盼你能阻止这件事。”

  谢则安苦笑说:“我说不定也没有办法。”

  来人掏出了赵英的旨意与一把长尺。

  谢则安一顿。

  来人说:“这是孟相让我带来。”

  谢则安正正经经地接了旨,看着那玉色长尺,不由又想起了赵英和晏宁。赵英临去前的殷殷嘱托仿佛还在耳边,可他虽然好好地送走了晏宁,对赵崇昭却并不算好。

  谢则安说:“你再等一天,我完成这边的交接工作再和你们回去。”

  交接并不轻松,好在谢则安平时没少让戴石在旁协助,他可以把戴石暂时留在这边,等新知州上手后再回京。谢则安处理得很快,第二天一早便和京城来的人踏上归途。

  赵英的遗旨中将他升为太常寺少卿兼中书舍人,太常寺少卿这职位实权不大,意义却不小,因为太常寺是掌管宗庙礼仪的地方——礼乐、太医、占卜、祭祀等等都归它。中书舍人则是侍于君前,负责起草诏书、传递政令,原本已经分权给翰林学士那边的知制诰,不再设置这个职位,赵英却把它拎了出来。

  太常寺少卿和中书舍人都是正五品,知州是从五品,表面上看来这道旨意堪堪让他升了半品,实际上却是硬生生把他拔高了一大截。

  京官大三品!

  就算同样是知府,在京城当和在凉州这边当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难怪孟丞相这时候才肯把旨意拿出来,这旨意放出去准会炸开锅。

  谢则安已经可以料想自己回京后会是什么局面。

  真没想到最后他还是靠走后门升了官啊。

  谢则安往京城赶的当口,赵崇昭早已知晓赵英的遗旨。孟元绍虽然心中急躁,却也不能越过赵崇昭行事,谢则安回京任职的事当然经了赵崇昭之手。

  赵崇昭没想到逼急了孟元绍,这位温和派的丞相居然会拿出这样的东西。

  想到谢则安会拿到赵英留下的“劝君尺”,赵崇昭心头的火又烧了起来。他倒要看看谢则安回京后敢不敢真的拿它来“劝君”,谢则安要是真敢的话,他绝对奉陪到底!

  无论如何,孟元绍暂时安全了。赵崇昭终止了罢相和建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的决议,等待谢则安带着劝君尺归京。

  十日之后,谢则安带着赵英遗旨抵达京城,求见赵崇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