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柴郎贤妻(种田文)第24节(1 / 2)





  话音未落,院里响起脚步声,邻居罗巧云来了。罗巧云原指望着孙木青吃肉,自家也能喝点汤,谁知荤腥子还没见着,这买卖眼看就黄了,自是长吁短叹失落的不得了。

  不过,到底十多年的邻居,罗巧云没有跟风闲言冷语,而是提溜着两个南瓜来家串门子,准备劝王红英看开些莫生气。

  孙木青南下的事是个秘密,罗巧云再是老姐妹,那也是外人,王红英收下南瓜,感动之余,到底没透风,只说:“木青到县里上工去了。”

  “那是,一路不成再寻一路,你家木青有办法,这日子定越过越好!”

  秦小喜在旁边听着,心中百感交集,患难见真情,古话不假。

  -

  日子晃晃悠悠,很快到了深秋时节。

  孙木青还没回来。

  秦小喜和王红英时常去村口眺望等待,同路过的商队打听,却一直没他的消息。

  等待的时光分外熬人,王红英人都瘦了一圈。秦小喜摁捺住心里的不安,宽慰道:“南下路远,一年半载才回是常事。”

  “对对对,就算过了年再回,那也是正常的。”王红英忙不迭的点头。

  婆媳俩就这么互相安慰着,一日复一日。

  转眼除夕要到了,孙木青竟还未归,望着冷冷清清的家,再想想去年除夕热闹喜庆的光景,两个人都没多的心思过年。

  不过,这年味还是不能少,婆媳俩赶着牛车去县里大采购,年货一点没比去年少。

  “木青要是赶在年前回来了,见咱们可怜巴巴的过年,心中定然不是滋味。”

  “无论如何,人活一口气,过日子更要精气神,娘,我去熬浆糊待会我们贴春联。”

  第35章 035

  二人备齐年货, 将家里家外打扫一新,又做了不少过年时享用的吃食,待忙活妥当, 已经到了腊月二十九,明儿就是新年,可孙木青依旧没音讯。

  秦小喜等不下去了,王红英也一样,夜里二人商量好,明日要再进城一次, 打听商队有没有返程。

  二日一早,天还没亮,她们便顶着寒风出发了, 赶到城里正好天光大亮。

  这商队走南闯北, 没个固定路数, 打听一圈仍没收获, 见路边有煮馄饨卖的,俩人坐下边吃边商量,该寻什么门路找人。

  吃罢东西,正边走边商量,谁知一抬头, 竟刚好看见孙木青!婆媳二人将人好好打量一番, 见人好好的还面色红润, 瞬间将心安在肚子里, 这一刻也不想生意上的事儿了,只要一家人平平安安, 日子苦些又如何。

  秦小喜从见到孙木青那刻,眼睛便忍不住发酸, 没一会眼眶就红了,千言万语,只待夜深时倾吐,而王红英可就不等了,半是怨半是喜:“木青,一去这么久,怎得不叫人捎个信回来,我和你媳妇苦等!”

  话说着,巴掌便往孙木青胳膊上招呼一下。

  孙木青笑着挨了,并不恼,冲媳妇挤挤眼表示自己一直惦念她后,道:“娘,在友人面前,您好歹给我几分面子吧。”

  这时秦小喜和王红英才注意到孙木青身旁还有一位年近六旬,清癯白发的老者。

  孙木青赶紧介绍双方认识,原来他与这老者偶然相识,同行了一段,后来老者得了伤寒,病倒在旅社,是孙木青热心照顾,侍候汤药,才把老者从死亡线上拉回。如今老者已经大愈,只是身体还有些虚弱,孙木青便建议他先同自己回家过年,顺便休养,等天气暖了再回家乡。

  “徐老是关外人士,关外苦寒,现在不是回乡的好时机,我请徐老回家一块过年,他还有些客气不愿来,娘,您给劝劝,我这话对不对。”

  王红英听明白了,原来儿子是为救人才耽搁回家日期,佛经上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是有功德的大好事呢,当即点头,表示她儿子说得对。

  出门在外,最怕的莫过于孤身患病,秦小喜对那种孤立无援之境很有体会,也跟着婆婆劝说徐老。

  徐老是个商人,人生中的一大半时光都在外奔波,这次大伤寒令他心有余悸,生怕走背字客死他乡,因此着急归家,如今身体好了七八分,自然没那般急,欣然应了邀请,还连连夸王红英生了个好儿子,不仅一表人才心眼也好,人还格外机灵,嘴巴又能说会道,总之,没一处不好,生生把孙木青这脸皮颇厚之人夸得不好意思起来。

  “哈哈哈。”

  难得看孙木青害羞一回,把秦小喜王红英逗了个捧腹。

  -

  过了新年,天很快便暖和起来,孙木青一家和徐老过了个和和美美的好年。

  经过多日相处,秦小喜才知道徐老的底细,原来他是个布商,往来于南北之间,在布业一行中浸淫多年,也认识不少老师傅老朋友,知晓孙木青有开染布坊的意思后,当即和他们分析了利弊,本县交通还算便利,水路网络通畅,只是商业不发达,若孙木青能把染布坊办起来,染出质量好花色新的布料,旁的不提,至少能占领本地市场。

  “我认识一位师傅,就是你们邻县的人,我给你写封信,拿着去找他吧。”

  住在人家中,徐老要付食宿费,王红英坚决不肯收,这白吃白喝的,叫徐老很过意不去,反正他也准备退休了,且和孙木青不属同地域,没竞争关系,这忙帮起来,一点保留也无。

  孙木青和秦小喜本就是聪明人,会想肯干,如今得贵人相助,更是如虎添翼,二人一番商议,有师傅有场地有本钱还不行,上头还得有人,恰好秦小喜认得县丞家里一女使,便时常去人家门口兜售些枕头线脑,去了好几次,终于见得了那女使,秦小喜笑着与人话家常,半卖半送的给了人许多小玩意。

  下次再去,便把自家种的瓜果蔬菜送去,女使住在主人家,自己哪里吃得那么多,少不得送去厨房添在主家餐桌上。

  县丞虽是九品官,俸禄却不好,县丞夫人也是掰着子过日子,秦小喜送来的瓜果菜干可是大大的缓解了家中的经济压力,到开春之时,竟攒出了一笔银子可以给全家做春衫。

  听女使说秦小喜家卖布,且她本人就会缝纫裁剪衣裳,县丞夫人便请女使叫人来见,她早就想见见自家女使这位慷慨又有情义的同乡了。

  秦小喜做那么多,等的就是这次机会,收拾妥帖去到县丞家中,自然表现的极好,将县丞夫人和老太太逗得开心,此后又借帮做春衫的机会多次登门,一来二去很快便熟络了,但后宅是后宅,秦小喜去过多次,县丞都不知晓,只知近日餐桌上多了不少可口的美味,新做的春衫分外合身。

  直到春末夏初,县丞方偶然从妻子口中,得知县里要新开一家染布坊,妻子捂着嘴笑呵呵道:“这家布坊的老板也是奇了,旁人开门做买卖,想的都是如何挣钱,他们倒好,反而想的是如何给县里交税,如何给县民百姓增加上工的机会,还规划以后要资质安居堂银钱,供养无有所依的孤儿。”

  县丞一听,不由赞叹:“竟还有此等义商。”